×

Loading...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走进北非之二 - 祖上也曾富裕过

 上一篇文章贴出以后,很多朋友好奇,为什么这次我们要选择突尼斯,这么一个冷门的地方,作为旅行的目的地。其实突尼斯的历史,比欧洲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古罗马还要早。

"若到突尼斯,必游迦太基" - 我当初选择去突尼斯的初衷只有一个,去看看那个曾经辉煌无比,如今却消失无痕的伟大的城邦国家 - 迦太基(Carthage)。

位于突尼斯城附近的迦太基城由腓尼基人(Phoenician)建立。腓尼基是一个古老民族,生活在地中海东岸,以善于航海和经商著称,他们发明了拼音字母,那可是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的前身。由于腓尼基地狭人稠,他们在航线上建立了很多殖民据点,慢慢地这些据点演变成一个个城邦国家。

公元前814年,泰尔(Tyer)王国的公主名叫狄多(Dido) - 也有传说公主的名字是艾丽莎(Elissa),她的哥哥庇格玛里翁(Pygmalion)在国王死后,独揽大权,并借故杀掉了公主的丈夫。为免遭迫害,狄多带着财宝与仆人飘洋过海,在突尼斯湾登陆。她向当地柏柏尔人部落首领求借一张牛皮之地栖身,得到应允;于是她便把一张牛皮切成一根根细条,然后把细牛皮连在一起,在紧靠海边的山丘比尔萨(Byrsa)围起一块地皮,部落首领看到后感叹于狄多的聪慧,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于是这批出逃的腓尼基人就在突尼斯海岸建起了迦太基 - 腓尼基语“新城”的意思。

传说中,狄多的命运很凄惨。建城不久,当地部落首领想娶她为妻,并声言如遭拒绝,他将把全部迦太基人赶进大海。狄多一方面念及自己对亡夫的忠贞,另一方面要使年轻的迦太基避免致命的灾难,便佯装同意,但托辞要割断与亡夫的婚约,必须按腓尼基人的传统,架起一个柴堆,向亡灵举行祈祷仪式。可是当柴堆燃起熊熊大火之时,她却猛然冲向大火,跳了进去……

几百年后,迦太基逐渐强大,不断向外扩张,前期和古希腊打,后期和古罗马打,他们的足迹遍布地中海沿岸。

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在一代名将汉尼拔(Hannibal)(上图)的带领下和罗马发生战争,史称三次布匿战争(Punic War),名字来自当时罗马对迦太基的称呼Punicus。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前241年),海战,古罗马胜,迦太基被击败,并丢掉殖民地西西里岛。

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年—前201年),陆战,汉尼拔率六万大军,穿过阿尔卑斯山,深入罗马腹地,围困罗马城,古罗马差点灭国,结果因为后勤给养问题,功败垂成,汉尼拔引军退回迦太基,战败后,迦太基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

虽然半个多世纪历经两次失败,但迦太基人毫不气馁。几十年的时间,全国上下在汉尼拔的率领下励精图治,居然慢慢地国力又恢复了。迦太基人的韧劲让罗马人深受刺激,心生恐惧,他们逼迫汉尼拔流亡东方,途中服毒自尽。

古罗马贵族加图(Marcus Cato,234—149B. C)说:“迦太基必须被毁灭。”于是由此爆发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年—前146年)。

这次战争罗马大军攻入迦太基本土,围困迦太基城,罗马元老院派往迦太基的10名元老组成的代表团下令将迦太基夷为平地,任何人不得在迦太基居住,否则会受到诅咒。城破之后,十五万人口的迦太基城仅存的五万人,全部被卖为奴隶。罗马人放火摧毁了迦太基城,曾经与罗马人争雄几个世纪的迦太基王国自此彻底毁灭。

沧海桑田,世事变幻,如今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和昔日的腓尼基人毫无历史传承关系,但他们却依然为那段迦太基的辉煌历史而骄傲 :

突尼斯国际机场的全称是突尼斯-迦太基机场。

突尼斯全国有八处联合国历史文化遗产,排名第一的就是迦太基遗址。

2000多年过去,迦太基遗址留存下来的已经很少很少了。网上的很多中外游记,甚至包括联合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网站 - https://whc.unesco.org/zh/list/37 - 都误把附近的古罗马遗址当着了迦太基遗址。

站在如今的比尔萨坡顶,远眺绵延起伏的突尼斯海岸线,遥想2000多年前的那些腥风血雨,不胜唏嘘。

目前出土的迦太基遗址只有这处露天广场,摆放的这些大理石柱头,还有下面那片只剩下残垣断壁的比尔萨村庄了。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失望之余,我对以前读过的历史,倒是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很多史料都说,古罗马人攻破迦太基后,房屋全毁,土地全废 - 罗马人在土地上撒盐,让迦太基从此寸草不生,后者目前没法证实,但从废墟的房基如此周正来看,当初罗马人的所谓毁城,应该没有下狠手。

大约是迦太基遗址实在太少了,靠这个来申请联合国文化遗产有点不那么理直气壮,于是列入UNESCO的也包括了周围的古罗马遗址。撇开考古意义,仅从我的观赏角度看,后者更加壮观。

但为了找到古罗马遗址入口,我们却大费周折。GPS上显示的目的地没有错,但指示的道路却没法通过,街上全是军警,所有途径的车辆远远地就被拦住,不许停车,LD坐在车里刚刚举起相机,就被军人呵斥,只能快速掉头,后来我才知道,那附近是突尼斯总统的官邸。

到了遗址入口,却不能驶入,附近也没有公共停车场,我们只能提心吊胆地把车停在铁门前的小路上。

古罗马灭掉迦太基以后,这儿成了罗马的海外行省 - 阿非利加的一部分,罗马人在毁掉的腓尼基人的村庄附近,建了一座罗马人的”迦太基“,也把罗马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北非。

这片古罗马遗迹,相比罗马城要小的多,但古罗马人生活的要素却一点不少。

罗马大道。

市民广场。

露天剧院。

在人类历史中,最喜欢洗澡的恐怕要数古罗马人了。他们在澡堂里泡澡、吃饭、聊天,甚至开会和看书,待一天也不感到厌烦,于是,这儿自然也少不了罗马人的浴场。

安东尼浴场(Baths of Antoninus)是当时非洲大陆最大的罗马浴场,也是罗马帝国最大的三座浴场之一。

它建于公元 145年到165年之间,当时正值古罗马五贤帝之一的安东尼·庇护(Antoninus Pius)当政,于是浴场也由此得名。

我们在这儿花30第纳尔雇了一个阿拉伯人导游,他说的一口流利英文。

这是考古学家经过考证,绘出的浴场复原图。

如今我们站立的地方,只是浴场的地下室部分,1800多年过去了,我们只能通过仰望那两根高耸的大理石石柱,脑补一下当年浴场的辉煌了。

我一直觉得,世界上有两门学问会让人产生绝望和幻灭:历史学让人从时间上,天文学让人从空间上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虚无。

在迦太基遗址附近,我们发现了一位老熟人 - 被誉为一代贤王的法国国王路易九世(Louis IX of France),几年前我们在西西里曾经见过他的”身影“。

他是中世纪西方最虔诚的君主,为了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他先后组织了两次十字军东征。可惜1249年的第七次东征,他在埃及兵败马穆鲁克骑兵并被俘。在被法国重金赎回后,他依然初心不改,招兵买马,并于1270年发动第八次东征,最后却因为身患疟疾,壮志未酬,病死在突尼斯的荒漠。

路易九世死后,心脏和肌肉被供奉在和突尼斯一水之隔的西西里蒙特阿莱大教堂,而骨殖则归葬于祖国 - 法兰西。

是蒙特阿莱供奉路易九世心脏之处。

为了纪念这位”圣路易“,1890年,经当时突尼斯贝伊许可,法国在比尔萨山顶建了一座天主教堂 - 圣路易大教堂(Saint Louis Cathedral)。

突尼斯脱离法国独立后,天主教徒数目急剧下降,占人口比例不到1%,这座大教堂也于1993年被改成了礼堂,用于文化演出和社区集会。

如今面对着这座孤零零的罗马天主教建筑,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位700余年前屈死于此的路易呢?

要了解突尼斯历史,绝不能遗漏北非最好的博物馆。

巴多博物馆(Bardo National Musume),是北非地区最重要的博物馆,规模仅次于埃及的开罗国家博物馆。

突尼斯,这个被许多人漠视的北非小国,历史上曾经受到迦太基,罗马,拜占庭,柏柏尔,奥斯曼,法国等等的先后占领,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横跨几千年,充分反映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巴多博物馆的前身是突尼斯贝伊的皇宫。

1881年,当时统治突尼斯的侯赛因王朝(Husainid Dynasty, 1705-1957)和法国,在博物馆现址,签订了《巴多条约》(Treaty of Bardo),从此突尼斯正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侯赛因王朝名存实亡,随后,法国殖民当局和当地上层人物达成共识,决定把大批文物永久典藏于这座皇宫中,成立了突尼斯的”故宫博物院“。博物馆于1888年对公众开放,如今已经一百三十多年了。

如今我们能欣赏到那么多艺术精品,应该感谢上面这位侯赛因贝伊。

这座昔日贝依宫殿的精致,优雅,洋溢着伊斯兰风情的雕刻,让我想起了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

欧洲的很多博物馆,都会提供语音讲解器,而在突尼斯只能找到”人工讲解器“- 需要额外付钱的导游。

我们雇请的导游通晓英,法,德,阿拉伯语,也非常耐心。

迦太基展馆:我好奇地问导游,迦太基城不是被罗马人全毁了吗,怎么还能找到这么多精美的物品?

导游告诉我们,当时古罗马人只是毁掉地面上的建筑,却没有去打扰地下的坟墓,这些出土文物就是迦太基人的陪葬品。

迦太基人的墓碑。

这是迦太基人的坟墓,当然如今里面已经是空空如也了。

这是从坟墓里发现的迦太基妇女的首饰。

这是迦太基人的主神巴力(Baal Hammon),在迦太基人的信仰里,他既是天空之神,也是植物之神,生育之神,总之啥都管。

在古罗马的对外征服中,迦太基和希腊曾是两大对手。但古希腊被古罗马征服以后,古希腊文化却被罗马人继承了下来,直到今天,希腊文明依旧是后世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前者则仅作为罗马的被征服者而捎带提及。同为被罗马征服的城邦,其结局为何如此不同?

据说,希腊人和迦太基人都是航海和经商的高手,但两者的生活观却大相径庭。

希腊人赚钱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活得像个人,而且要过富裕的生活。反观迦太基人,他们每天只知道做生意,他们把所有的精力倾注在追求物质与财富上。

相比之下,注重生活的希腊人和注重享乐的罗马人三观更加接近,于是希腊文明被征服他们的古罗马人继承了下来,而迦太基文明却成了历史长卷中匆匆被翻开,又匆匆被合上的短短一页。

这座公元2世纪的大理石和平女神像,据说是以古罗马第一位皇帝屋大维(Augustus)的妻子利维亚(Livia)为原型塑造的。

这也是来自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雕塑阿波罗神,可惜和上面的和平之神一样,一千多年岁月的磨砺,突出的鼻子部分最先风化掉了。

这儿的很多出土文物来自于突尼斯各地,包括我们行程中的杜加,艾吉姆,苏斯。。。。。。这也让我对这次旅程充满了期盼。

博物馆还有一间马赫迪耶水下沉船(Underwater Mahdia)展馆,1907年渔民在突尼斯海岸水下发现了一艘公元一世纪的希腊沉船,这间展厅陈列了从那艘沉船上发现的物品。

即使再坚固的大理石,历经千年的海水浸泡,也已经腐蚀了。

巴多博物馆的名气并不仅仅在于这些迦太基,古罗马,古希腊等不同时期的文物。

推开这扇大门,里面收藏了世界上最宏大,精美的马赛克。巴多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也最著名的马赛克收藏馆。

此前,我们在西西里,在约旦的马代巴都看过精美的马赛克,当我走过切法卢大教堂,走过巴勒莫诺曼王宫,我以为这辈子我已经看过世界上最精美的马赛克艺术了,来到巴多博物馆,我才知道,这儿才是马赛克集大成之所在。

马赛克(Mosaic),原意是由各种颜色的小石子组成的镶嵌图案。这门艺术起源于3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那儿的苏美人用马赛克装饰神殿墙壁,后来传到古希腊,技术逐渐成熟,把马赛克艺术发扬光大的是罗马人,在古罗马马赛克已经成为公共建筑和富人别墅不可或缺的装饰。

罗马帝国把疆域扩展到非洲以后,马赛克艺术也流传到了突尼斯。古罗马的技术,在原住民柏柏尔人,迦太基文明和后来拜占庭艺术的影响下,独特的突尼斯马赛克应运而生。

这些从地下出土的镶嵌画历经千百年,色泽依然如当年一样艳丽,难怪有”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之美称。

这幅高达2层楼高的《海神波塞冬的胜利与女神》(Poseidon's Triumph and the Nereids)是博物馆镇馆之宝,制作于公元3世纪,1888年在苏斯被发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马赛克画。虽然已经有些残缺,但依然可以看出画幅中央威风凛凛的海神波塞冬,驾着四匹神马拉着的战车,四周环绕着56幅形色各异的海洋女神。

也许当时的北非罗马人,内心深处都有对于大海的敬畏和向往,这儿很多马赛克画都是以海神为主题。

这幅是海神波塞冬和四季(Poseidon's and the four Seasons),是我最喜欢的一幅,波塞冬依然驾着战车,四周环绕的却是掌管春夏秋冬的四季女神,马赛克的镶嵌微妙至极,几步之外望去,彷佛一幅精美的丝质挂毯。

古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的崇尚,特别注重对人物肌体,衣裙褶皱的刻画,每一个细节都异常准确,栩栩如生。

这儿是巴多的另一件镇馆之宝 - 1893年出土于苏塞的《维琪尔》(Virgil)。

画中古罗马著名诗人维琪尔(公元前 70~公元前 19 年)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握着诗卷,他的左侧是历史女神克丽亚正在诵诗,右侧站着悲剧女神美尔鲍曼娜,手里握着悲伤面具。这幅镶嵌画用了十多种不同色彩的石块,特别用上了绿色玻璃。

据说那首歌颂罗马帝国起源的史诗《埃尼特》,是维琪尔所著,但是一直缺乏证据。而这幅画中那打开的诗卷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那首史诗,这个传说从而得到证实,出土的马赛克竟成了宝贵的考古佐证资料。

这幅画在巴多的地位相当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但不同于卢浮宫《蒙娜丽莎》画前的人山人海,在巴多,人们可以自由走近《维琪尔》,和它合影。

巴多还有一座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马赛克受洗池,这座建于六世纪的做工极其精美的基督教仪式用品,据说连梵蒂冈教廷都渴望获得这件稀世珍品。

巴多博物馆,是突尼斯人的骄傲,同时也是他们内心深处难以忘怀的伤悲。

在博物馆展馆入口处,有一面大理石铭牌,上面写着22个名字,旁边树立了10面国旗,开始,我还以为这些是博物馆的捐助人,走近端详,才明白这些是2015年3月18日发生在这儿的恐怖袭击事件的死难者和他们所属的国家。

那天,从一艘停靠在附近港口的邮轮走下来200多游客,乘坐巴士来到巴多博物馆,中午时分,一伙恐怖分子乘坐公交车突然冲进博物馆区域。大量游客见状后跑进博物馆躲避,袭击者追赶他们,在博物馆里把他们劫为人质。

军警围困了博物馆三个多小时,最后突进大楼。

战斗中,19名游客,一名警察,二名恐怖分子被打死。袭击发生的第二天,伊斯兰国(ISIS)宣布为此负责。

2018年法国总统马克宏访问突尼斯时,专程来巴多博物馆凭吊在那次袭击中丧生的四名法国人。

巴多博物馆遇袭事件发生后,突尼斯的旅游业大受打击。多家邮轮公司宣布不再停靠突尼斯,不少外国游客提前结束旅游行程离境,很多酒店接到取消订单的电话。

我好奇地问我们的导游,他知道当时发生在那儿的恐袭吗?他说,我岂止是知道啊,当时我就在现场,都快吓死了。直到如今,如果仔细看,还能看到当初袭击留下的弹痕。

恐袭之后,又是新冠,导致8年过去,突尼斯的旅游业依然惨淡。

走出博物馆,儿子心有余悸地说,如果今天再遇上恐袭,门口那牌子上说不定就要添上我们仨的名字了。LD安慰说,放心吧,两颗炮弹落入同一个弹坑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下午我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好好散散心。

​​​​​​​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游山玩水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走进北非之二 - 祖上也曾富裕过 +12
    • 用心写的游记!读过不少又游了很多,这是要出书的节奏吧?猜LZ受阿兰《旅行的艺术》影响不小,走进北非之1劈头那句波德莱尔就是证明…若对非洲、人文历史等感兴趣,推荐《忧郁的热带》,其作者斯特劳斯与波德莱尔都是法国人,他俩的"忧郁"全是旅者的哲思… +3
      • 谢谢,确实读过阿兰 德波顿的那本书 +1
        • 呵呵,因为所引波德莱尔那句话源自其《巴黎的忧郁》,只有阿兰的中译版是那么译的,其它版本与其均不同... +1
    • 北非的人种是否更接近白人?有多少黑人成份? +1
      • 北非,这儿特指我去的突尼斯,人种大约有三部分,1.从阿拉伯半岛迁移过来的阿拉伯人后裔。2.当地柏柏尔人。3.和法国的混血后裔。基本上,我们没有遇到肤色很深的黑人,大部分当地人都属于肤色比较白的中东相貌,或者说拉丁相貌的人。其中柏柏尔人似乎更像欧洲人。 +1
        • 看来撒哈拉沙漠阻挡住了黑人向北的大部分通道,只有从埃及海边进入其他洲 +1
    • 北非罗马古城都建有下水系统和露天剧场,故宫一直没有下水系统,用马桶,还是有差距。不过现在国内商场等公共场所WC真干净,都有专人值守清洁:)
    • 信息量满满,儿子有一米八了吧,见风长
      • 谢谢。疫情三年,唯一的收获就是儿子的生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