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十年听歌--前校园民谣时代(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虽然我的收藏中摇滚要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可是在这里我还是要中断一下关于摇滚的内容,来谈一谈其他的东西。

“前校园民谣时代”是我造的一个词,专指“校园民谣”这一类歌曲正式发行被公众知道之前的发展阶段。

94年的时候,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了一张叫《校园民谣1》的合辑,从此大家知道了“校园民谣”这个词,这种被大地命名为“校园民谣”的歌曲迅速在各地的校园内外广泛流传,众多“校园民谣”竞相推出以至泛滥再至彻底毁掉自己。94年之前我有幸在大学校园里听到了很多学生原创歌曲,这些歌并不等于后来的校园民谣,事实上,《校园民谣1》的发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已经预示了它们的终结。

清华是大陆校园民谣的重要发源地(为便于叙述我还是把这一类歌曲称作校园民谣),我知道的最早搞校园民谣的人是清华土木工程系78级的胡杨。其实我并没有机会见到胡杨,因为胡杨89年去了美国留学,听说他去美国之前还在清华搞过一次个人演唱会。后来的很多校园歌手都曾经提到“胡杨大哥”,言语中透露出尊敬。胡杨的那首《我把心儿融进琴声里》多次被校园歌手演唱,显然是那时公认的代表作品。看一段这首歌的歌词,可以发现很明显的80年代的痕迹:
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你会抱起吉它对我低语
不论是喜还是忧
我都相信明天充满魅力
请悄悄地珍藏起过去
愿现在和未来把我们联系
和你在一起听你低低语
我把心儿溶进琴声里
现在看来有一点点幼稚,不过这种幼稚只有在单纯的80年代在有可能存在。那时的大学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盛行,学生都很单纯,而不象现在这么现实。

清华校园民谣真正的高潮应该是在80年代的,那时侯大礼堂前的草坪上总有人在弹琴唱歌,而东大操场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每天晚上都有一些歌手聚在那里唱自己的歌。按有些人的说法,那是一个“白衣胜雪诗社遍地”的时代。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在清华这样一个理工科的学校,却遍地游走着众多诗人和歌手。可惜的是那个时代并没有延续很久,社会的变革无疑也改变着象牙塔里的一切,进入90年代东大的夜晚已经成了历史。只是由于惯性的作用,还有一些人在写着新歌,唱着老歌和新歌。渐渐地,那“白衣飘飘的年代”已经成了一个传说……

90年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室友的老乡经常来我们宿舍,他是85级的,因89年的风波被学校劝退,随后四处游荡。有一次他用我们宿舍的吉他弹唱了两首歌曲:《风雨尽头》和《一走了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校园民谣,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两首歌的作者是宋柯。宋柯是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83级学生,也是校园民谣早期的中坚力量。毕业后留学美国,后来回国创建麦田音乐唱片公司,再后来麦田加盟华纳唱片,宋柯现任华纳中国副总兼制作总监。

慢慢我发现了这种歌曲在校园里流传很多,并且偶尔校园里会有演出,就是一些学生创作歌手自创作品的演出。这种演出有时候很随意,随便找个阶梯教室趁晚上没课的时候就开演,有时候可能会贴一张海报发个通知,有时候甚至连海报都不贴。演出的歌手也是不确定的,在演出过程中会有闻讯匆匆赶来的,也有本来在台下听歌临时被拉上去的。这样的演出歌手自娱自乐的成分比较多,但是这种随意的气氛下演出效果却很好。当然也有一些相对正式一些的演出,有的还会印节目单,我手里现在还有一张当年听歌的节目单,也因此我才能回忆起一些早已失落的歌词。

那时听过的歌不少,大多数是后来没有正式出版的。歌手也很多,可是有些已经记不清楚了,有的甚至当时就不知道名字。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几个:

邱柯,辽宁人,那时候他已经毕业工作,好象是中科院的。邱柯的声音比较高亢,他有些歌曲的伴奏是自己用MIDI做的,应该属于比较早玩MIDI的。邱柯有两首歌很有意思:一首是《不要对女孩要求太高》,另一首是《不要对男孩要求太高》,两首歌的旋律是一样的,基本属于说唱歌曲,歌词诙谐幽默,每次听众报以开心的笑。除此之外还记得他的一首《望儿山》。

傅志昱,清华计算机系学生,当时清华有一个校园歌曲协会,傅志昱是会长,按现在的说法,傅志昱是那种很酷的人。现在还记得他的歌曲《就我一个》和《梦中草原》。听说他毕业后本来在一家电脑公司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后来却辞职去一家唱片公司做幕后工作。

金得哲,朝鲜族,那时候他是清华物理系的博士,上学时曾经听过他的《半个月亮》、《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作品,后来陈哲的公司曾经给他发行过一张专辑《梦幻田园》,有点NEW AGE的感觉。

杨丹涛、巴特尔,北大学生,这两个人的吉他弹得不错,我见过他们只用两把吉他玩摇滚,效果居然不错,现在能记得的歌曲有《我的心需要你狠狠地敲开》、《回乡偶书》。

贾南,不是假男生,是真的男生,北工大学生,有《笼外的鸟》、《停电的晚上》等作品。校园民谣热潮中曾出版个人专辑《来自校园的歌手》。

卢庚戌,清华建筑系89级,在校时曾组梦中草原演唱组。说实话当时我对他的歌并不是非常感兴趣,但是这个人很执著,毕业后放弃了做建筑师的机会全心投入音乐,多年努力后终于熬出一张专辑《未来的未来》。

沈庆,农大学生,这个名字很多人应该知道,正是他的《青春》引起了唱片公司对校园民谣的关注。沈庆毕业后做了字母唱片公司的制作人,他正式出版的作品有专辑《这么多年以来》和单曲《岁月》,但是影响不大,其实他的歌曲很好听。上学时听过的《童年再见》和《给姐姐》没有正式发表。

高晓松现在的知名度已经非常高了,他是清华子弟,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电子系,上了一年以后就不想好好读书了,跑到厦门混了一段时间,后来只能退学。上学时曾参与组建青铜器乐队,但是我那时听到的都是他个人的作品。按宋柯的说法“抒情没有抒得过高晓松的”,所以高的风花雪月最适合那时侯的校园。《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些后来发表过的作品不用说,还记得有两首好听的歌《你是我长发飞舞的青春》和《麦克》后来未见发表。

当然,还有一些失落在记忆深处的歌者和作品。

94年《校园民谣1》正式出版,很多象我一样四处寻找校园民谣出版物的人终于达到了目的。但是,随着唱片公司对校园歌手的挖掘,校园听歌的日子基本也就结束了,校园里的演唱会基本消失了,即使有也失去了以前那种随意的感觉。当“校园民谣”在全国各地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的时候,真正的校园歌曲已经开始衰落了。毕业之后我离开了校园,也就没有机会再去关注校园歌曲后来的变迁了。

不过后来还是了解到一些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97年冬天清华的“自创作品大赛”又掀起了一次校园歌曲的高潮。虽然参赛作品明显不如以前,但是毕竟暂时打破了沉闷的低迷状态。比赛的冠军由一个叫任雨生的凭《寸草心》获得。一个叫吴虹飞的女生创作的《粮食》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争议来自它的歌词:“你在黑黑黑黑的土地上 种出金色金色的粮食 你用金色金色的粮食 换回苍白苍白的我”,争议的内容无非是校园里应该有这样的歌曲吗?

“自创作品大赛”之后清华园再次归于沉寂,现在的校园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那种创作氛围,一切理想主义的东西都无法在现实面前挺立,时代不可逆转地变化了。校园歌曲可能还会发展,但是肯定不会回到那个遥远的“白衣飘飘的年代”。

校园民谣真正的繁荣时期只有十几年,我只是其中一段时间的旁观者,根据日益模糊的记忆记录下这些东西。那个年代的歌声大多已经消失,文字资料也少得可怜,已无法拼凑出完整的轨迹,只留下一地碎片,若干传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十年听歌--前校园民谣时代(转)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虽然我的收藏中摇滚要占到一半以上的比例,可是在这里我还是要中断一下关于摇滚的内容,来谈一谈其他的东西。

    “前校园民谣时代”是我造的一个词,专指“校园民谣”这一类歌曲正式发行被公众知道之前的发展阶段。

    94年的时候,大地唱片公司发行了一张叫《校园民谣1》的合辑,从此大家知道了“校园民谣”这个词,这种被大地命名为“校园民谣”的歌曲迅速在各地的校园内外广泛流传,众多“校园民谣”竞相推出以至泛滥再至彻底毁掉自己。94年之前我有幸在大学校园里听到了很多学生原创歌曲,这些歌并不等于后来的校园民谣,事实上,《校园民谣1》的发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已经预示了它们的终结。

    清华是大陆校园民谣的重要发源地(为便于叙述我还是把这一类歌曲称作校园民谣),我知道的最早搞校园民谣的人是清华土木工程系78级的胡杨。其实我并没有机会见到胡杨,因为胡杨89年去了美国留学,听说他去美国之前还在清华搞过一次个人演唱会。后来的很多校园歌手都曾经提到“胡杨大哥”,言语中透露出尊敬。胡杨的那首《我把心儿融进琴声里》多次被校园歌手演唱,显然是那时公认的代表作品。看一段这首歌的歌词,可以发现很明显的80年代的痕迹:
    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你会抱起吉它对我低语
    不论是喜还是忧
    我都相信明天充满魅力
    请悄悄地珍藏起过去
    愿现在和未来把我们联系
    和你在一起听你低低语
    我把心儿溶进琴声里
    现在看来有一点点幼稚,不过这种幼稚只有在单纯的80年代在有可能存在。那时的大学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盛行,学生都很单纯,而不象现在这么现实。

    清华校园民谣真正的高潮应该是在80年代的,那时侯大礼堂前的草坪上总有人在弹琴唱歌,而东大操场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每天晚上都有一些歌手聚在那里唱自己的歌。按有些人的说法,那是一个“白衣胜雪诗社遍地”的时代。这是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在清华这样一个理工科的学校,却遍地游走着众多诗人和歌手。可惜的是那个时代并没有延续很久,社会的变革无疑也改变着象牙塔里的一切,进入90年代东大的夜晚已经成了历史。只是由于惯性的作用,还有一些人在写着新歌,唱着老歌和新歌。渐渐地,那“白衣飘飘的年代”已经成了一个传说……

    90年我刚进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室友的老乡经常来我们宿舍,他是85级的,因89年的风波被学校劝退,随后四处游荡。有一次他用我们宿舍的吉他弹唱了两首歌曲:《风雨尽头》和《一走了之》,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校园民谣,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两首歌的作者是宋柯。宋柯是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83级学生,也是校园民谣早期的中坚力量。毕业后留学美国,后来回国创建麦田音乐唱片公司,再后来麦田加盟华纳唱片,宋柯现任华纳中国副总兼制作总监。

    慢慢我发现了这种歌曲在校园里流传很多,并且偶尔校园里会有演出,就是一些学生创作歌手自创作品的演出。这种演出有时候很随意,随便找个阶梯教室趁晚上没课的时候就开演,有时候可能会贴一张海报发个通知,有时候甚至连海报都不贴。演出的歌手也是不确定的,在演出过程中会有闻讯匆匆赶来的,也有本来在台下听歌临时被拉上去的。这样的演出歌手自娱自乐的成分比较多,但是这种随意的气氛下演出效果却很好。当然也有一些相对正式一些的演出,有的还会印节目单,我手里现在还有一张当年听歌的节目单,也因此我才能回忆起一些早已失落的歌词。

    那时听过的歌不少,大多数是后来没有正式出版的。歌手也很多,可是有些已经记不清楚了,有的甚至当时就不知道名字。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几个:

    邱柯,辽宁人,那时候他已经毕业工作,好象是中科院的。邱柯的声音比较高亢,他有些歌曲的伴奏是自己用MIDI做的,应该属于比较早玩MIDI的。邱柯有两首歌很有意思:一首是《不要对女孩要求太高》,另一首是《不要对男孩要求太高》,两首歌的旋律是一样的,基本属于说唱歌曲,歌词诙谐幽默,每次听众报以开心的笑。除此之外还记得他的一首《望儿山》。

    傅志昱,清华计算机系学生,当时清华有一个校园歌曲协会,傅志昱是会长,按现在的说法,傅志昱是那种很酷的人。现在还记得他的歌曲《就我一个》和《梦中草原》。听说他毕业后本来在一家电脑公司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后来却辞职去一家唱片公司做幕后工作。

    金得哲,朝鲜族,那时候他是清华物理系的博士,上学时曾经听过他的《半个月亮》、《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作品,后来陈哲的公司曾经给他发行过一张专辑《梦幻田园》,有点NEW AGE的感觉。

    杨丹涛、巴特尔,北大学生,这两个人的吉他弹得不错,我见过他们只用两把吉他玩摇滚,效果居然不错,现在能记得的歌曲有《我的心需要你狠狠地敲开》、《回乡偶书》。

    贾南,不是假男生,是真的男生,北工大学生,有《笼外的鸟》、《停电的晚上》等作品。校园民谣热潮中曾出版个人专辑《来自校园的歌手》。

    卢庚戌,清华建筑系89级,在校时曾组梦中草原演唱组。说实话当时我对他的歌并不是非常感兴趣,但是这个人很执著,毕业后放弃了做建筑师的机会全心投入音乐,多年努力后终于熬出一张专辑《未来的未来》。

    沈庆,农大学生,这个名字很多人应该知道,正是他的《青春》引起了唱片公司对校园民谣的关注。沈庆毕业后做了字母唱片公司的制作人,他正式出版的作品有专辑《这么多年以来》和单曲《岁月》,但是影响不大,其实他的歌曲很好听。上学时听过的《童年再见》和《给姐姐》没有正式发表。

    高晓松现在的知名度已经非常高了,他是清华子弟,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电子系,上了一年以后就不想好好读书了,跑到厦门混了一段时间,后来只能退学。上学时曾参与组建青铜器乐队,但是我那时听到的都是他个人的作品。按宋柯的说法“抒情没有抒得过高晓松的”,所以高的风花雪月最适合那时侯的校园。《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些后来发表过的作品不用说,还记得有两首好听的歌《你是我长发飞舞的青春》和《麦克》后来未见发表。

    当然,还有一些失落在记忆深处的歌者和作品。

    94年《校园民谣1》正式出版,很多象我一样四处寻找校园民谣出版物的人终于达到了目的。但是,随着唱片公司对校园歌手的挖掘,校园听歌的日子基本也就结束了,校园里的演唱会基本消失了,即使有也失去了以前那种随意的感觉。当“校园民谣”在全国各地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的时候,真正的校园歌曲已经开始衰落了。毕业之后我离开了校园,也就没有机会再去关注校园歌曲后来的变迁了。

    不过后来还是了解到一些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97年冬天清华的“自创作品大赛”又掀起了一次校园歌曲的高潮。虽然参赛作品明显不如以前,但是毕竟暂时打破了沉闷的低迷状态。比赛的冠军由一个叫任雨生的凭《寸草心》获得。一个叫吴虹飞的女生创作的《粮食》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争议来自它的歌词:“你在黑黑黑黑的土地上 种出金色金色的粮食 你用金色金色的粮食 换回苍白苍白的我”,争议的内容无非是校园里应该有这样的歌曲吗?

    “自创作品大赛”之后清华园再次归于沉寂,现在的校园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那种创作氛围,一切理想主义的东西都无法在现实面前挺立,时代不可逆转地变化了。校园歌曲可能还会发展,但是肯定不会回到那个遥远的“白衣飘飘的年代”。

    校园民谣真正的繁荣时期只有十几年,我只是其中一段时间的旁观者,根据日益模糊的记忆记录下这些东西。那个年代的歌声大多已经消失,文字资料也少得可怜,已无法拼凑出完整的轨迹,只留下一地碎片,若干传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很好的文章,谢谢转贴,已收入笔记本。
    • 有些传说是错的。起码胡杨在主楼后厅的告别演唱会是在90年代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