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对《这些人,那些事》的作者吴念真,我有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海峡两岸转变开战国敌对姿态,大陆官方开放台湾文学之后,港台文学选刊之类杂志大行其市。微风细雨飘进来,那些从繁体字转变为简化字的台湾词句,有着我过往阅读经验中,完全不一样的汉语语境。同是方块汉字,哪怕几经简化,毕竟同一字根,到了台湾作家笔下,怎么就可以有如此不同的排列组合,造就如此独特的台湾汉语语境呢?
琼瑶,三毛,席慕容,古龙,各自掀起一阵旋风,横扫中国大陆的阅读界,耳鸣目眩的旋风过后,也发现了朱氏姐妹,天文,天心,天衣,和施家姐妹,施淑,施叔青,李昂,更有文字让我惊艳不已的白先勇,和他身边几个留学美国的台湾作家,於梨华,陈若曦,然后是一堆说不上有多深刻印象的台湾作家。不知什么缘故,当中就记住了他,作为小说家的吴念真。
后来迷恋台湾新浪潮电影,对侯孝贤散发淡淡乡愁的电影,尤其铭心刻骨。小村小镇出来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又生活所迫,掉进台北大都市的那份无措无着,是秒杀天下所有文艺青年的必杀技。每每看完一部台湾影碟,无限惆怅,曲终人散的片尾曲响起,往往看到吴念真的名字,署在编剧的那一栏。吴念真和朱天文合作,曾经是侯孝贤的御用编剧。《恋恋风尘》,《悲情城市》,《童年往事》,甚至包括非常小众品位的《海上花》,我记住了作为电影编剧的吴念真。
他在杨德昌电影《一一》出演男主角,我总算把那些奇妙文字寻常对白惆怅故事背后的男人,和他的样子挂上钩。躲在幕后操纵人物喜怒哀乐的吴念真,被迫亮相幕前的聚光灯下:个子不高,一脸沧桑,跟电影明星帅哥的定义不搭界。剧中人已婚,和初恋情人到日本偷情,道德瑕疵,甚至都无法散发道德楷模的迷人光辉。但他独特的男人魅力,让人记住电影演员的吴念真。
男权当道,整个社会对男人魅力的评价体系,完全异于对待女性,戏内,吴念真扮演的角色,是台湾电子工业呼风唤雨的新贵,戏外,吴念真是多次斩获文学奖项电影奖项的名人,算是圈中大佬,有才,有财,有名,这样的男人,矮一点,丑一点,不算啥,一样可以在社会上吃香喝辣,很行得开。
有了这些心理背景,我拿起他这本《这些人,那些事》,首先联想到的,是司空见惯的先入为主: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出生贫寒,上进努力,刻苦打拼,生于1952年的吴念真,今年六十岁了,功成名就,生活闲适之后,千帆过尽,顺手写下的一些文字,“白头宫女话当年”,无非是一些人情练达的文人小品。
但是,我错了。
吴念真新书的章节,篇幅都不长,一篇一篇翻下来,随时拿起,也可能随时放下,他忆旧,思故,怀乡,文学体裁上,的确是我们熟知的那种文人小品架势,写人状物,道尽了他身边的人世百态。内容上,大致上分为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的家事亲情,和以全能第三人称记载的“他”人故事。
不少书评都提及《遗书》,书后介绍,是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以小说之名收入这部非虚构的小品集子,已是异数。他满怀深情以“我”之名写母,写父,到这篇写弟弟自杀身亡,吴念真作为长兄,居然要换一个人称,改“我”为“他”,以小说的虚构之名,才能下笔。难以派遣化解的悲伤哀痛,真的是涔进到骨子内了!
中国文人一向有收罗人间奇情的嗜好,唐朝的传奇,宋元的杂剧,明清的笔记小说,无一不是这种文人情趣的大本营,三言二拍,已是奇闻轶事之文的登峰造极,冯梦龙之后,居然再出袁牧,郑板桥,蒲松龄,纪晓岚,等等小品大家,状述悲欢离合的人间恩怨。
非虚构的吴念真,他的童年,青年,中年,他的同乡,同学,同袍,看到,听到,体会到多少人间奇情啊,无涉鬼怪,情非狐妖,全是他身边的人间:年过六十的老妓(《遗照》),复写两份,同时邮寄两个情人的情书(《长梦》),矿工刮下来的脚掌皮,华丽转身成为高丽参(《老山高丽足五两》),飘落异乡的孤儿(《琵琶鼠》),两夫一妻的家庭(《美满》)。
收罗拍案惊奇人间奇情的文人小品,生来有文人习气的致命缺陷,文人作者附和读者,对人间奇情当中的“这些人,那些事”,酒足饭饱之后,偷窥猎奇,“不动声色”地围观和消费奇人奇事。动了声色的文人也不咋的,比如冯梦龙式样的道德评说,警世,醒世,喻世,书名叫已经是一副道德导师的模样,道貌岸然居高临下的文人心态,昭然若揭。
吴念真文人小品的好,好就好在他的心态。再光怪陆离的人和事,他也没有渲染其怪异离奇,也没有一声三叹地,叹其苦,叹其难,叹其悲。吴念真是动声色的,写家长里短的血肉骨脉,一份赤子之心,自不待言,写家人之外的人间奇情,也如同写自己家人一样,笔墨之间,满怀悲悯。
最难的是,他的悲悯,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同情,而是感同身受地平起平坐。我见得太多功成名就的文人大佬,放下身段,故做低姿态,其实都是做作。难得吴念真和书中人,平起平坐得如此自然而然,浑然天成。
我有个感觉,虽然话不能说满,也不能说得太早,但今后的汉语读者讲到我们这个历史时期的文人小品,吴念真会是一个逃不掉的名字。也因为他的文字,这些发生在台湾几个小地方的人间奇情,会成为新的经典。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海峡两岸转变开战国敌对姿态,大陆官方开放台湾文学之后,港台文学选刊之类杂志大行其市。微风细雨飘进来,那些从繁体字转变为简化字的台湾词句,有着我过往阅读经验中,完全不一样的汉语语境。同是方块汉字,哪怕几经简化,毕竟同一字根,到了台湾作家笔下,怎么就可以有如此不同的排列组合,造就如此独特的台湾汉语语境呢?
琼瑶,三毛,席慕容,古龙,各自掀起一阵旋风,横扫中国大陆的阅读界,耳鸣目眩的旋风过后,也发现了朱氏姐妹,天文,天心,天衣,和施家姐妹,施淑,施叔青,李昂,更有文字让我惊艳不已的白先勇,和他身边几个留学美国的台湾作家,於梨华,陈若曦,然后是一堆说不上有多深刻印象的台湾作家。不知什么缘故,当中就记住了他,作为小说家的吴念真。
后来迷恋台湾新浪潮电影,对侯孝贤散发淡淡乡愁的电影,尤其铭心刻骨。小村小镇出来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又生活所迫,掉进台北大都市的那份无措无着,是秒杀天下所有文艺青年的必杀技。每每看完一部台湾影碟,无限惆怅,曲终人散的片尾曲响起,往往看到吴念真的名字,署在编剧的那一栏。吴念真和朱天文合作,曾经是侯孝贤的御用编剧。《恋恋风尘》,《悲情城市》,《童年往事》,甚至包括非常小众品位的《海上花》,我记住了作为电影编剧的吴念真。
他在杨德昌电影《一一》出演男主角,我总算把那些奇妙文字寻常对白惆怅故事背后的男人,和他的样子挂上钩。躲在幕后操纵人物喜怒哀乐的吴念真,被迫亮相幕前的聚光灯下:个子不高,一脸沧桑,跟电影明星帅哥的定义不搭界。剧中人已婚,和初恋情人到日本偷情,道德瑕疵,甚至都无法散发道德楷模的迷人光辉。但他独特的男人魅力,让人记住电影演员的吴念真。
男权当道,整个社会对男人魅力的评价体系,完全异于对待女性,戏内,吴念真扮演的角色,是台湾电子工业呼风唤雨的新贵,戏外,吴念真是多次斩获文学奖项电影奖项的名人,算是圈中大佬,有才,有财,有名,这样的男人,矮一点,丑一点,不算啥,一样可以在社会上吃香喝辣,很行得开。
有了这些心理背景,我拿起他这本《这些人,那些事》,首先联想到的,是司空见惯的先入为主:一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出生贫寒,上进努力,刻苦打拼,生于1952年的吴念真,今年六十岁了,功成名就,生活闲适之后,千帆过尽,顺手写下的一些文字,“白头宫女话当年”,无非是一些人情练达的文人小品。
但是,我错了。
吴念真新书的章节,篇幅都不长,一篇一篇翻下来,随时拿起,也可能随时放下,他忆旧,思故,怀乡,文学体裁上,的确是我们熟知的那种文人小品架势,写人状物,道尽了他身边的人世百态。内容上,大致上分为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的家事亲情,和以全能第三人称记载的“他”人故事。
不少书评都提及《遗书》,书后介绍,是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以小说之名收入这部非虚构的小品集子,已是异数。他满怀深情以“我”之名写母,写父,到这篇写弟弟自杀身亡,吴念真作为长兄,居然要换一个人称,改“我”为“他”,以小说的虚构之名,才能下笔。难以派遣化解的悲伤哀痛,真的是涔进到骨子内了!
中国文人一向有收罗人间奇情的嗜好,唐朝的传奇,宋元的杂剧,明清的笔记小说,无一不是这种文人情趣的大本营,三言二拍,已是奇闻轶事之文的登峰造极,冯梦龙之后,居然再出袁牧,郑板桥,蒲松龄,纪晓岚,等等小品大家,状述悲欢离合的人间恩怨。
非虚构的吴念真,他的童年,青年,中年,他的同乡,同学,同袍,看到,听到,体会到多少人间奇情啊,无涉鬼怪,情非狐妖,全是他身边的人间:年过六十的老妓(《遗照》),复写两份,同时邮寄两个情人的情书(《长梦》),矿工刮下来的脚掌皮,华丽转身成为高丽参(《老山高丽足五两》),飘落异乡的孤儿(《琵琶鼠》),两夫一妻的家庭(《美满》)。
收罗拍案惊奇人间奇情的文人小品,生来有文人习气的致命缺陷,文人作者附和读者,对人间奇情当中的“这些人,那些事”,酒足饭饱之后,偷窥猎奇,“不动声色”地围观和消费奇人奇事。动了声色的文人也不咋的,比如冯梦龙式样的道德评说,警世,醒世,喻世,书名叫已经是一副道德导师的模样,道貌岸然居高临下的文人心态,昭然若揭。
吴念真文人小品的好,好就好在他的心态。再光怪陆离的人和事,他也没有渲染其怪异离奇,也没有一声三叹地,叹其苦,叹其难,叹其悲。吴念真是动声色的,写家长里短的血肉骨脉,一份赤子之心,自不待言,写家人之外的人间奇情,也如同写自己家人一样,笔墨之间,满怀悲悯。
最难的是,他的悲悯,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同情,而是感同身受地平起平坐。我见得太多功成名就的文人大佬,放下身段,故做低姿态,其实都是做作。难得吴念真和书中人,平起平坐得如此自然而然,浑然天成。
我有个感觉,虽然话不能说满,也不能说得太早,但今后的汉语读者讲到我们这个历史时期的文人小品,吴念真会是一个逃不掉的名字。也因为他的文字,这些发生在台湾几个小地方的人间奇情,会成为新的经典。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