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过香格里拉,也住过香格里拉酒店,但是从来没有去过真正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这一词起源于古藏语,意思为心中的日月。作为地名,是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上世纪30年代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
个人间神秘祥和的山谷。
我终于要到云南迪庆去看看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这个人间仙境了。导游是位憨厚豪爽的藏族小伙,名叫洛桑。他自称是康巴汉子。一路上滔滔不绝
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物产,和宗教习俗。
藏区旅社
长途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奔波几个小时后,进入了藏区,翻过一座高山后,高原的景色映入眼帘:蔚蓝的天空白云点点,连着天空的是碧绿的草
甸,七月的高原,油菜花刚刚泛黄,零落的村庄周围,是成群的牦牛。一片祥和的景象。果然是人间仙境。
藏区风景
在香格里拉,真正美的地方是普达错国家公园,据导游介绍,这是国内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公园内植物,动物种类丰富。其中碧塔海,
是公园内的明珠,水质属于一类,没有任何的污染。在国内实属罕见。
普达错国家公园和碧塔海
然而,习惯于加拿大生活的女儿并不同意:香格里拉虽然美,但是高原反应让人受不了,普达措公园其实还没有阿尔岗昆公园漂亮呢。童言无
忌,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这个地区历史上远离纷争,那是因为高原地区,恶劣的气候,和贫瘠的物产,也让其他族类少了窥伺的欲望。
普达错公园里的物种,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物种的多样性,景观和规模,还真比不过阿尔岗昆公园。当地淳朴的藏族民风,如今已经被商业
化熏陶得断了根基,连最神圣的寺院,也干起了骗人钱财的勾当。。。
藏区寺院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安定,神秘祥和,虽然远离文明世界,但是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在高原寒冷的气候
下,寺院里有着现代化的中央供热,还有钢琴等乐器,山谷里居民的平均寿命也高于外部世界。
我真在心里产生了怀疑: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描写的香格里拉,真的是在云南迪庆吗?
带着旅游的疲惫,在回程的旅游车上,导游洛桑的一个故事,打动了我:几年前,洛桑带着两位汉人朋友到自己的家乡。那是高海拔,最贫瘠的
藏区。藏人老大妈热情接待了他们,用刚捡完牛粪的手,给他们做了酥油茶和饼。难以下咽,趁着大妈转身时候,两位汉人朋友偷偷把饼藏
了起来。第二天他们回到县城时候,让洛桑吃惊的是,两位朋友,去小店买了胶水和木盒子,把饼用胶水沾完整,放木盒中带回留作纪念。
他们说,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藏民们还保持着这么顽强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大妈的脸上,看不到一点因贫穷而生的懒散,自卑,无助。
今后每次看到这饼,生活中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他们找到的,是内心中真正的香格里拉。
描绘西藏生活的油画,作者梅东升
看来,小说中的香格里拉,是作家虚构的理想世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事实上,中国不少地方,如四川的稻城,云南的丽江,还有巴控克什
米尔,都宣称香格里拉在他们那地方。如果用物质标准,非要在现今社会找个地方,我看加拿大的田园生活,更符合香格里拉的名称了。
然而,香格里拉是心中的日月,是心中最神圣的地方,非要用世俗的标准,去争论香格里拉到底在什么地方,毫无意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香
格里拉,那是个没有纷争,内心可以得到平安的伊甸园,是灵魂不被污染的圣地。
那个圣地,可能就在情窦初开少女,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的日记里,在一无所有年轻人的虚拟网络游戏中,在后院和家人一起享受快乐的夏
日凉风下。在当义工时候,看到被救助者感激的眼神而自我升华时。。。
香格里拉这一词起源于古藏语,意思为心中的日月。作为地名,是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上世纪30年代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
个人间神秘祥和的山谷。
我终于要到云南迪庆去看看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这个人间仙境了。导游是位憨厚豪爽的藏族小伙,名叫洛桑。他自称是康巴汉子。一路上滔滔不绝
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物产,和宗教习俗。
藏区旅社
长途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奔波几个小时后,进入了藏区,翻过一座高山后,高原的景色映入眼帘:蔚蓝的天空白云点点,连着天空的是碧绿的草
甸,七月的高原,油菜花刚刚泛黄,零落的村庄周围,是成群的牦牛。一片祥和的景象。果然是人间仙境。
藏区风景
在香格里拉,真正美的地方是普达错国家公园,据导游介绍,这是国内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公园内植物,动物种类丰富。其中碧塔海,
是公园内的明珠,水质属于一类,没有任何的污染。在国内实属罕见。
普达错国家公园和碧塔海
然而,习惯于加拿大生活的女儿并不同意:香格里拉虽然美,但是高原反应让人受不了,普达措公园其实还没有阿尔岗昆公园漂亮呢。童言无
忌,仔细一想,也不无道理:这个地区历史上远离纷争,那是因为高原地区,恶劣的气候,和贫瘠的物产,也让其他族类少了窥伺的欲望。
普达错公园里的物种,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物种的多样性,景观和规模,还真比不过阿尔岗昆公园。当地淳朴的藏族民风,如今已经被商业
化熏陶得断了根基,连最神圣的寺院,也干起了骗人钱财的勾当。。。
藏区寺院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安定,神秘祥和,虽然远离文明世界,但是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在高原寒冷的气候
下,寺院里有着现代化的中央供热,还有钢琴等乐器,山谷里居民的平均寿命也高于外部世界。
我真在心里产生了怀疑: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描写的香格里拉,真的是在云南迪庆吗?
带着旅游的疲惫,在回程的旅游车上,导游洛桑的一个故事,打动了我:几年前,洛桑带着两位汉人朋友到自己的家乡。那是高海拔,最贫瘠的
藏区。藏人老大妈热情接待了他们,用刚捡完牛粪的手,给他们做了酥油茶和饼。难以下咽,趁着大妈转身时候,两位汉人朋友偷偷把饼藏
了起来。第二天他们回到县城时候,让洛桑吃惊的是,两位朋友,去小店买了胶水和木盒子,把饼用胶水沾完整,放木盒中带回留作纪念。
他们说,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藏民们还保持着这么顽强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大妈的脸上,看不到一点因贫穷而生的懒散,自卑,无助。
今后每次看到这饼,生活中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他们找到的,是内心中真正的香格里拉。
描绘西藏生活的油画,作者梅东升
看来,小说中的香格里拉,是作家虚构的理想世界,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事实上,中国不少地方,如四川的稻城,云南的丽江,还有巴控克什
米尔,都宣称香格里拉在他们那地方。如果用物质标准,非要在现今社会找个地方,我看加拿大的田园生活,更符合香格里拉的名称了。
然而,香格里拉是心中的日月,是心中最神圣的地方,非要用世俗的标准,去争论香格里拉到底在什么地方,毫无意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香
格里拉,那是个没有纷争,内心可以得到平安的伊甸园,是灵魂不被污染的圣地。
那个圣地,可能就在情窦初开少女,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的日记里,在一无所有年轻人的虚拟网络游戏中,在后院和家人一起享受快乐的夏
日凉风下。在当义工时候,看到被救助者感激的眼神而自我升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