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我听交响音乐会

交响乐,简单的说就是十几种乐器发出不同或相同声音的组合。始于学生时期的爱好一直坚持着,八十年初的舞台演出的多半是国内作品,偶尔全场古典,票就是个问题了,记得那年李德伦大师的音乐会票,费了老劲才搞到,多年后在多伦多与大师之女李燕还聊过此事,那是唯一的一次,连节目单都珍藏多年,自然也包括了著名指挥家黄飞立、谭立华等人。

那时的观众也是刚刚接触,显得浮躁喧哗,乐章间的停顿总有人鼓掌,记得一次指挥听不到安静就等在那里,掌声反而更热烈了,直到转过向来以手势劝止。演出时观众还是进进出出,窃窃私语,孩子的吵闹声,嗑瓜子的声音“交响”一片,根本就不知还有“规矩”可言,把音乐会当成联欢晚会了。

有人问,听出什么了,花那么多的钱不如买点什么或是吃一顿。同样的问题我会问养花的人,看花展看出了什么。对方会说去看造型、看斑斓的色彩,心情会舒畅。我们也是一样,乐理知识并不重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被优美的旋律打动才是重要的,听出心情舒畅就是目的。近年听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的华人有所增加,还是比不过协奏曲音乐会的华人多,家长是被孩子的迫来听钢琴或是小提琴演出的。

我的做法是提前预习。一场音乐会不全是熟悉的作品,提前网上熟悉一下钱才不白花。听音乐不必追究细节,听出大概就行,按业内的话就是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主部主题就是在一个乐章中反复演奏的旋律,其他的都是为主题而作的铺垫,要逐渐听出他们之间的递进关系,尤如上楼梯,越来越接近顶层。

听的是音乐,看的是指挥家和演奏家。一部熟悉的曲目自然地联想到下一个音符(节)是什么,是渐强还是渐弱,相应的就要看指挥是怎么处理的,有什么相应的动作出来,这个动作是否是理想的,能否引起内心的激动和兴奋感,最后能否组合出想象的交响出来,这是指挥与演员高度配合的结果。

反过来,平庸的演出平淡无味,甚至干涩。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中央乐团(当时叫这个)客座时,对演员的水平不满,,曾说你们演奏的是音乐,不是音符。这是文革后期的水平,光搞政治了没搞业务。

一次听士嘉宝交响乐团的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在断头台的“戏”中熟悉的丧钟没有响,指挥虽给出手势但演员竟然忘记敲了,中间休息时与华人演员交流时说你看的还挺仔细,是因为道具(钟)太大不便于携带,与指挥只合练了一次就演出了,没配合好。

“看”音乐会在座位上更有讲究。中央区与舞台是同一层或是更低,只能看到整体看不到到局部或是个体。看指挥就要座在指挥的正对面楼上;座在指挥的右上方看的是首席或是第一、第二小提组和部分的木管组;座在指挥的左手上方看钢琴家的手、中提或是大提以及铜管组。

“看”什么?首先是指挥的风格所在,粗狂与细腻的表现是否得当。全身投入的指挥家,认真处理每一个细节,身体随着音乐跳跃舞动,引领观众进入音乐殿堂。聚集在稀疏头发上和额头上的汗水在望远镜下闪闪发亮,不时落下,这才叫挥汗如雨,嘴里不停地打着拍子,一场音乐会下来也是不轻的活儿。音乐进入高潮时乐队会兴奋,情绪会“失控”,此时就要看指挥是否以特别的肢体语言来制止或是提示,这个要清楚地看出来。

座在指挥面前第一圈的都是中坚,包括几位首席,他们的演奏是高水平的,身体的起伏与指挥高度一致。独奏演员开始时要特别关注,用望远镜专门看一下他或她的演奏,是否与指挥有眼神交流,节奏上是否合拍,指挥有无特别纠正,要一一观察。

有一次在楼上后排的观众不多,座位旁边有一老者,手持比我更厉害的望远镜不停观望。倒是他先问我是否音乐团体的,在他看来拿望远镜一定是搞音乐的。我反问他,说在国内曾是,现在是观众。他是看门道我是看热闹。

李德伦音乐基金会每年一届的《中西荟萃新年音乐会》是一台华人古典音乐的极高水平的演出,我们为能在古典音乐盛开的西方世界,一枝独秀地看到华人音乐家的形象感到高兴,他们不求多但求精的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我。

音乐会每年的指挥家都不一样。有一年是中国老一辈音乐家王燕樵指挥乐队和合唱队,他的风格细致入微,每到锣鼓时手势不是一出即挥,而是先出稍停,进而力挥,给演员一个充分准备时间。望远镜下的演员瞪大了眼睛神情紧张地等待手势,这样的锣鼓点儿准确有力,画龙点睛。

南美指挥家以其桑巴舞般的风格吸引了我的注意,每个音节都有动作出来,身体不是在动,而是在跳跃,手势幅度之大在乐队和观众中极有感召力,不跟着兴奋都不行,连教皇都听入神了。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我听交响音乐会
    • 王燕樵被观众触动,转过身来,背对乐队,指挥观众。霎时,台上台下,联成一体,再无障碍
      • 同感
    • 中国听众听音乐会就像进了戏园子一样,聊天、哼唱、打拍子、照相、走来走去。以前觉得是人口素质问题,现在觉得可能真跟文化风俗有渊源。
      • 同感
    • 八十年代教育部发文在全国高校推荐15部爱国主义音乐作品,老德的《新大陆交响曲》赫然而上,有谁还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