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记性真好,看来也乐迷一枚啊,来,让你重温一下《爱乐》第一辑的封面,看看老卡: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几张多年前跟音乐有关的旧物照片与追忆 +2
    • 沙发,睡前看这样的营养贴,怕是要梦游音乐海洋了😅 看兄涉猎广泛,不拘一格,佩服。民乐是我的弱项,一直觉得民乐表现力不行,所以少有兴趣:)
      • 你说的没错,相对西方而言中国古典乐器确实种类少表现力太有限,而且,与诗词文化相比能流传下来的东东太少了,也唯其如此才显得弥足珍贵嘛...不过,中国古典气质的东东如用西乐来表现,音色或可达,但内在的深层韵味也许不可及哦...
        • 是啊,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音乐太少了,后来又经历文革,让音乐变成死水一潭,只为一种主义服务,叹哪 +1
      • 用西洋乐器来演绎中国古典乐曲,俺也有盒带和CD,感觉像日本的稀奇虫子之小提琴,还有中国的殷承宗、刘诗昆、鲍蕙荞等钢琴家们的演绎算很接近的了,所营造的意境也能让俺入迷......
        • 是这样的,以前听十八把小提琴版本的荷花曲,简直迷S 人了。再有就是中西乐器结合起来表现中国音乐效果也出奇地好,比如神秘园的一首二胡协奏曲Lotus, 还有Yanni 写的夜莺,用中国笛与电声乐队合作,让人听得如醉如痴
          • 中西乐器结合来演绎中国古曲时西乐多数只是作为背景/和声,主旋律还是国乐,但确实能拓宽表现力度...多年前曾经听过一曲“古琴与乐队”版的“潇湘水云”非常棒,比古琴独奏的原版更有震撼力,可惜貌似绝版了再也找不到
    • 看到32开本的三联爱乐第五期,好亲切。记得第一期封面是卡拉扬
      • 呵呵,三联打造必是金品,从听乐到读乐,《爱乐》貌似也是从《读书》里衍生出来的?反正《读书》里谈乐的文章都挺有味道的,比如那位“辛丰年”的品乐文章...... +1
        • 看看兄好!说到三联和《读书》,有时间再好好八:)
          • 好,一定要818,俺感受当年的《读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三联的人文情怀(当然也是三联的宣传阵地),它们在众多出版社和杂志中有种独特的气质或厚重感,类似质量好的还有商务印书馆,但内容视野方面俺还是喜欢三联多一些...
        • 我有一本辛丰年的《请赴音乐的盛宴》,很好看,受益匪浅
          • 俺买过他的《乐迷闲话》及《如是我闻》,其中有的内容就是辑录自《读书》里曾经发表的文章
      • 记性真好,看来也乐迷一枚啊,来,让你重温一下《爱乐》第一辑的封面,看看老卡:

         

    • 谢谢看看兄精心打造的怀旧贴。当年和你一样,原声带之外,还狂买了成百盘的金属带和mini disk来翻录音乐。
      • 荡博士也是资深发烧友了,金属带于俺算是奢侈用材了,俺多数也就是Sony的空白带,怀旧是个很大的话题,俺抛块烂砖等你的玉呢......
        • 你还别说,最贵的金属带就是SONY出的,Super Metal Master,当时就200美金一盒,现在更贵。
    • 音乐佳人
      • 呵呵,红兄是随拍丽人
    • 好文,touch my heart, 谢谢。
      • 多谢赏光!
    • 你这一堆里面只有那格里格的磁带,是比较纯粹的古典音乐。其他基本都是七拼八凑,粗制滥造的电子垃圾。
      • 你就是嫉妒生恨 +2
        • 我当年就是这些电子垃圾的专业户,我当然很清楚啦
          • 就是小心眼儿,不朽不算。
            • 评论能不能专业点。好歹你也听了不少东西吧,只会玩命的说好有啥意思 +3
              • 起码人家精神比你强,正能量。
                • 正能量,为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使用并倡导的政治口号。而最早的记载,根据南方都市报在2010年的报道,山木集团的创始人宋山木在奸污女下属时,常用“我给你注入点正能量”为借口。 +2
                  • 简直是誓与僵尸母一比雌雄 +1
                    • 咋能比得过你们这些正能量呐? +1
                      • 为你汗颜
                        • 不必如此,多学点就行了。
                          • 嗯,与僵尸母比肩。
                            • 都说了不必如此,无需和任何人比。明白自己是啥玩意就好了
                              • 旁观者清
      • 大部分是当年流行的欧美轻音乐,不是电子垃圾
      • 俺也就随手拍的,你还真仔细看了,多谢有心了。纯粹的东东俺也有只是没晒,所晒的多数是80年代中后期的,盒带流行时纯粹的东东少或比较精贵甚至不容易买到,俺曾经买空白带去图书馆花钱录制德彪西的全套钢琴作品,因外面找不到,后来CD普及了纯粹东东才多起来的...
    • 看看那时候就富翁了。89年的时候在一个商场看着3000多块钱的山水音响,盘算着自己多少年不吃不喝能挣那么多钱, 以及自己站了半个多小时听音乐,当时场景历历在目。
      • 当年也得勒一下裤带才行啊,只是年轻气盛时对个人爱好一般都比较舍得投入.....
    • 好文
      • 谢顶帖,知道姑是有干货的主,啥时也晒一下嘛.....
    • 照片里的盒带,有些我也有过...... 当年,口袋里揣着可怜的研究生津贴,在外文书店看着宝罗.莫里亚、曼托凡尼的进口轻音乐磁带流口水,也咬牙买下了一些
      • 哪里读研
        • 暂时保密...... :-)
      • 木措还有个詹姆斯拉斯特也非常好听 👍
        • 是,当时国内大学生最喜欢的三大轻音乐乐队
        • 我现在有时候还听他的唱片。
    • 记得我最早买的卡带,用自己的压岁钱,是恋人浪漫曲第三和第六, 第二年买了热情和悲怆。可惜都没留着。
      • 恋人浪漫曲我全部买齐了,记得全部12集?现在都不知道哪里去了......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后来倒是越买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