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堂里学的是《三字经》中隋唐历史的一段。老师讲了好几大段那个时期的历史故事,儿子最喜欢听历史故事了,时不时地插个嘴,高兴得很。
快下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全体小同学们在下节课之前背诵今天学的内容,还要再加背一、两首唐诗,提前为明年的“读经诗比赛”做充分的准备。 ^0^
最近我一直在考虑要多教孩子们一点东西。铺垫我都做好了。儿子不必说,他本身的气质和心性就很适合学习这些东西,自然会很喜欢。女儿则不同,而且女儿大了,不好强迫人家,吧啦吧啦讲了一大堆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处。女儿表示,只要对她将来的发展好,她愿意学。女儿比较自律和有毅力,只要她答应学,就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不用整天处心积虑地哄着她学了。
在决定学什么之前,我一点儿都拿不定主意,于是就跟老师交流了一下,老师建议可以学《孟子》,因为先学“《孟子》的好处是行文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最简易的文言文比较接近,所以容易懂。而且《孟子》逻辑清晰明确,不太会有费解、模糊的地方。”老师说:“孩子在开始读史书和诸子之前,打定一个儒家的基础,先奠下刚健宏毅、自律恕人的人生观。不学经义就直接读历史,容易变得晦暗油滑,心性不容易光明。”老师说得多好啊!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幸运啊!不仅教孩子,连我自己都受益良多!
我以前也为孩子们要不要学中国国学有过很激烈的思想斗争,其中的心路历程不足为外人道,后来终于决定要学。我自己才疏学浅又笨嘴拙舌,有些时候有许多事情和道理不知道该怎样告诉孩子们,先贤们的教诲就放在那里,我选择拿起来。我自己是个很少做决定的人,可是只要做了决定就比较一根筋。
既然决定了要学,就得好好地学。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要想做的好,首先要静下心来,我现在就要好好地静下心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那从远古一直留传到现在的学问了。 -tianqi(酷酷) 2014-12-6 学堂里今天新学了《声律启蒙》里“五.微”的第一部分。这篇没有什么典故,老师只讲了一个“孟姜女”的传说,然后讲了“伯(孟)仲叔季”在古代人的名字里表示什么意思。我浏览了一下讲义,不难,只是有几个生字需要认识。
本周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孟子》中“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初战告捷! 我先诵读两遍给孩子们听,这篇里面只有一个生字“餍”需要孩子们认一下。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五遍。我问孩子们读懂了多少,女儿说“一半吧”,儿子说“我知道‘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哦,最近我一直在给孩子们讲《东周列国志》作为睡前故事,里面好多这样的例子呢。给孩子们逐字逐句地解释了,再一起诵读五遍。最后问了几个小问题检查一下他们是否明白了通篇的意思。第一天的学习就结束了。以后每天都诵读五遍,对每个孩子提问两个小问题,到了星期三孩子们就可以背诵了。每天诵读几遍背诵下来是迟早的事,与其硬性要求背诵不如不给孩子们压力,他们反而毫无抵触情绪地背过了。
这个星期还忙里偷闲学了一首诗和一首词。诗是明代唐寅的《咏鸡诗》,从比赛题库里没背的诗里找的。儿子刚开始拒绝背诵,说这首诗“不好听”, 后来因为这首诗太容易了,儿子很无奈很被动地背下来了。词是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首情景交融非常悲凉的词。
今天和女儿聊天,谈起她学国学的感受。女儿说她喜欢学国学,她觉得自从学国学以后自己进步了,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用学过的先贤名言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且在和同学的交往中处理问题也更得心应手了。我又问起她觉得学习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的区别是什么。女儿告诉我,现代汉语简单直接,一下子就明白意思了,不许要动脑筋想;学习古汉语的时候几个字就包含了许多的意思,必须要动脑子思考,她很喜欢这种感觉,所以很喜欢学古文。我听了以后很是欣慰。
弟弟年纪小,学习国学的效果不会马上显现出来,但那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些好东西通过平日不断的诵读渐渐地记在脑子里,融入意识里,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西方文化里毋庸置疑也有许多好东西,不过我从来没有学过,也不甚了解,还是学习自己的国学比较亲切自然。西方的文化,希望孩子们以后以现在学习东方文化的心态自己去学习吧。
老师的本期课堂记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96766260102v7lg.html -tianqi(酷酷) 2014-12-13 这是本年度学堂里最后一节课,老师讲了五代十国的历史知识,又给小学员们欣赏并讲解了《韩熙载夜宴图》,最后学习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虞美人》和这首词背后的故事。起先老师想让儿子领读一下这首词,可是儿子怕自己读得不够熟练没有接招。什么时候儿子才能不这么完美主义啊!
老师最后还给儿子布置了一份作业——下节课给小学员们讲一下“什么是‘谥号’和‘庙号’ ”。这份作业的准备时间相当充裕啊,因为圣诞节和新年快到了,学堂要放两个星期的假。
寒假马上就要开始了,在孩子们上学的最后一个星期里,似乎就剩下玩儿了。学校里的爬梯、音乐会,还有请同学来家狂欢。在这种时候板着脸孔要孩子们学这背那真是不合时宜啊。还好这个周的前两天孩子们还算比较安心,上星期学堂内容《声律启蒙》中的“五.微”和自学部分《孟子》中的“梁惠王章句上”第二节都背过了。
假期里的学习该怎么安排呢?我还心中没数呢,看孩子们的兴致吧。兴致来了就事半功倍,没兴致就先放一放,我可不愿意受累做那既事倍功半又破坏亲子关系的事儿。 ^0^ -tianqi(酷酷) 2014-12-20 节日放假,没有刻意地学习什么,只是想起来的时候让孩子们背一首诗词,或是应孩子们的要求讲几个中外历史故事。另外还看了电影《赵氏孤儿》,正好前几天还讲过这个故事,这样孩子们对里面几个重要人物的名字和关系记得更牢了。还重温了几集《大秦帝国》第一部,正好这个时期就是《孟子》里“梁惠王”的那个时期,商鞅变法、围魏救赵、孙膑和庞涓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田忌赛马等等许多精彩故事就发生在那个时期。因为看了电视剧里“少梁之战”里的几个和骑兵有关的镜头,使我想起了古罗马的法萨卢斯大决战中恺撒使用了一种”秘密武器“击败了敌军占有绝对优势的骑兵的故事,顺便也给孩子们讲了。写得挺热闹,其实都是很自然的事情,顺水推舟地给孩子们讲故事而已。 孩子们没事的时候也会写几个字。儿子用铅笔写在田字格本子上;女儿用毛笔写在宣纸上,宝贝似的收起来,谁也不让动。
下面的是儿子抄写的三首词。


在儿子随便涂鸦的一张纸的一个小角落里,我发现了这个:

儿子告诉我,这是“孟子见梁惠王”。右边的是孟子,手舞足蹈侃侃而谈;左边的是魏惠王,气鼓鼓地听着。两人除了头上戴的冠不同以外,腰带上的图纹和袍子下方的图饰也不同,据儿子说“魏惠王腰带上绣的是太阳,孟子腰带上绣着鸳鸯”;“魏惠王袍子下面绣的是老虎,孟子袍子下面绣的是长角羚羊”。(关于君王和普通人服饰上的不同是在学堂里学到的,不过那“鸳鸯”和“羚羊”是儿子自己想出来画上去的。)
自从孩子们参加“读经诗比赛”,我倒是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晚上都要学习一个小时,备备课,想想怎样把准备给孩子学的东西讲得生动有趣。 现在给孩子们学的《孟子》就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典籍,我每读一节都会被这一节里的故事引得发笑,孟子和梁惠王都是很可爱的人。在给孩子们学原文之前,我都会提前抽时间尽量用比较幽默和生活化的语言先讲一下原文里的故事,这样孩子们也会觉得孟子和梁惠王这两个人怎么这样有趣啊,再学习原文的时候,孩子们一点也不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了。以前学其它文言文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我觉得学习经典不一定非得正襟危坐,端着架子,如临大敌似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书,也很可以寓教于乐嘛。学堂里老师的教学方式其实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tianqi(酷酷) 2014-12-28 -softerface(探长) 2014-12-28 -tianqi(酷酷) 2014-12-28 2015年第一次中文课,儿子很兴奋,憋了三个星期没上课了。而且今天学堂里还新来了个和儿子一般大小的男孩,儿子可高兴了;又正赶上课堂上有个小考核,儿子简直坐不住了,居然,用他自己的话说,“跳起了战舞”。^0^
课堂上还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老师在讲解“谥号和庙号”的时候提了个问题:人们是用什么供奉祖先的?本来老师想看看有没有小同学回答“牌位”,结果儿子抢答:“猪头!”我都忍不住笑出声了,也不晓得儿子是从哪里知道这些的。其实这样有趣的事几乎每堂课都会发生,小同学们的答案千奇百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下课后,儿子对我说:“老师干吗不把一节课设成两小时,一个小时太短了。”看来儿子是真的特别喜欢这个学堂的。其实我也觉得一个小时短了点,我也没听够呢。^-^
上周偷懒,没写周记,现在一起补上。最近两周学了《孟子》里《梁惠王》第三、四节,学了两首词: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李煜的《破阵子》。
最近几天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孩子们学习的时候不像以前那样积极了。我先分析了一下原因,觉得可能是这几个星期连续学习和诵读《孟子》,孩子们觉得太单调了。和孩子们交流了一下,果不其然。幸亏发现得早,一定要把孩子们学习中文的热情保持住,看来还是要调整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我考虑可以一个星期里三天学习《孟子》,中间穿插以阅读、提问的方式学习《史记》里的故事,或者诗词,或者某一天只讲故事。总之不要学得那么紧张单调就好,就从明天开始实施新的计划。
老师的课堂记录 http://m.blog.sina.com.cn/s/blog_e96766260102va0m.html#page=1 -tianqi(酷酷) 2015-1-10 周日:19:55--20:20
孩子们自己阅读《史记》青少版中“晏婴相齐”的故事。读完后提问7个早已为女儿准备好的问题,儿子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1、故事中车夫的妻子为什么说跟车夫“过不下去了”?
2、人们为什么称晏婴为“晏子”?
3、对于齐庄公的死,晏婴是种什么态度?你认为他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呢?
4、齐景公即位后,左相庆封为什么想要杀了晏子?
5、齐景公做了什么事情是晏婴觉得非常不好的?晏婴是如何讽刺景公的?
6、晏婴救了越石父,为什么越石父还想要与晏婴绝交?
7、你认为晏婴是个怎样的人?
辅助学习资料:《东周列国志》青少版里“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讲故事,学国学》里“晏子列罪”的故事、我还给孩子们又讲了一遍人们耳熟能详的“晏子使楚”的故事。通过这几个故事,晏子这个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的眼里更加丰满了。
25分钟的时间虽然不多,但却能做不少事情。学完之后问了一下孩子们对这种学习方法的感觉如何?孩子们都说很喜欢。 其实我这是把本来打算讲给孩子们的睡前故事拿来学习的。我觉得这样读书会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这些历史故事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和认识,不会读过就忘。
周一 : 19:30--20:00
复习《孟子.梁惠王(上)》前四节,从第一节到第四节诵读两遍。重温了“孟母三迁”的故事。新讲了“孟子讽劝齐王”的故事,学习成语“一暴十寒”。19:50 当我宣布今天的中文学习到此为止时,孩子们还意犹未尽,嚷着再多学会儿。想着老师很快要讲宋朝了,于是我为女儿推荐“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并简单介绍了一下故事的历史背景后她自己读。儿子又自己重读了昨天读过的“晏婴相齐”和“晏子列罪”的故事。到20:00 今天的中文学习正式结束。
周二:今天到回家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休息。
周三:19:25--19:50
配合老师将要讲的,学习两首宋朝王安石的诗:
春 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两首诗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政治抒情诗,分别表达了王安石在变法不同时期的不同心情。让孩子们每首诗诵读五遍,然后讲了“王安石变法”,以及这一历史事件中涉及到的另外两位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人物—苏轼、司马光。让孩子们了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在“变法”时期“乌台诗案”发生被贬官之后所做;司马光不仅小时候砸过缸,还是《资治通鉴》的作者。
藉着给孩子们讲解“王安石变法”,使我想起了历史上另一起改革事件—格拉古兄弟改革,也顺带给孩子们重温了一下。虽然这两件事年代相隔久远,但却有些相似之处。格拉古兄弟壮志未酬身先死,更大的不幸是在他们身后给古罗马共和国留下了残酷的暴力血腥争斗。后世的研究者给予了这两起事件中的改革者很高的评价。他们都属于那种具有超强前瞻性的人,却不被当世之人所理解,结果不但富国强民的措施没有很好地推行下去,反而造成了更加混乱的政治局面。
周四 :心烦意乱,本周暂停学中文。平均一天不到半小时,也总是遇到重重阻力,鸭梨山大呀! -tianqi(酷酷) 2015-1-16 上周儿子没去上中文课,心里老大不乐意,埋怨了我好几次,说好以后不要再缺课了。不巧今天该去上课了,儿子却身体不适。本来我趁儿子睡着已经打电话给老师,说明儿子今天去不了课堂了。可是不一会儿儿子醒来,知道今天又不去上课,竟趴在枕头上掉了几颗委屈的眼泪,然后一骨碌爬起来,说一定要去上课,外套也不穿就往外跑。我实在没办法,只好送儿子去学堂,即使已经晚了。到了课堂上,老师才刚开始不久,因为有几位小同学迟了,这次上课时间推后了一些。
本次课堂,老师先是复习了“秦风.蒹葭”,然后学习了新的“小雅.鹿鸣”,看了几段视频,听很好听的“鹿鸣”吟诵调;认识了鼓、瑟、笙、萧、编钟、编磬等古典乐器。老师还给小同学们讲解了“风”、“雅”、“颂”的区别。
下课以后,儿子还和老师讨论了关于古罗马帝国臭名昭著的皇帝尼禄在三个不同版本的历史书中,不同作者对其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观点和描述。
本周自学部分:
周一:19:30--20:00
孩子们自己阅读“重耳周游列国”和“重耳流亡”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内容大体上互相补充。准备了八个问题,简单的给儿子,复杂一点的给女儿。
1、重耳在狄国居住了十二年并娶妻生子,为什么还要迁到齐国呢?
2、重耳离开卫国走到“五鹿”时饿极了,向村民讨饭吃,村民却把土放到容器里给他,重耳很生气,赵衰是如何劝慰他的?(团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的心态和传递积极的情绪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
3、重耳在齐国待了七年,他为什么不愿离开?后来他又是如何离开的?
4、如果重耳不离开齐国,他后来能否做晋国的国君?(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重耳到楚国的时候,楚成王待他很好,重耳许诺将来怎样报答楚成王呢?
6、重耳在外流亡多少年,最后哪国国君帮助他登上晋国国君宝座的?
7、把重耳和跟随他流亡的人看作一个团队,为了达成目的艰苦奋斗了十九年。你认为重耳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才能让他的队员们对他生死相随?做为队员的赵衰、狐偃等人在帮助队长重耳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8、思考题:如果你有能力组织一个团队去做一件事情,你要选择什么样的队员?假如你要加入一个团队去完成一件事情,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队长?
周三: 19:35--20:00
复习诵读《孟子》第一至第四节。
复习诵读上周学的《破阵子》、《元日》、《春夜》。
本来还担心女儿在学习《孟子》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抵触情绪,没想到恰恰相反,只要控制好学习时间,不急功近利,女儿还是很喜欢学《孟子》的。据女儿说诵读的时候正好可以练习一下演讲中对声音和语速的控制。
周四:
今没有中文学习计划。儿子拿着他的《孟子》,从第一节到第四节自己诵读,还特意跑到别的房间不让我看到。我竖起耳朵仔细听,儿子读得声音洪亮,声调抑扬顿挫,跟在我面前读得太不一样了,估计他是在扮演“孟子”正对着梁惠王说教呢。(^O^) -tianqi(酷酷) 2015-1-24 今天学堂里主要是复习以前学过的“蒹葭”和“鹿鸣”。另外老师教给小同学们古时候的人称,比如古时候“我”用“鄙人”、“不才”、“愚弟”、“小可”等表示;“你”或“您”用“阁下”、“足下”表示等等。在用这些人称做游戏的时候,小同学们因为不熟悉,弄得都张不开口了。不过老师说下次还会做这样的游戏,经过一个星期的消化吸收,下次应该会好很多了吧。
今天学堂里来了一个新同学,是个中文很不错的十岁的男孩子。年龄大点的孩子表现出来的那份自信和从容和一群小不点儿就是不一样啊!儿子特别高兴,有两个年纪差不多的男孩子了,从此不孤单了。
自学部分:
周一: 19:25-19:55
学习《孟子.梁惠王(上)》第五节。
孩子们对春秋战国的历史比较熟悉,对文中梁惠王所说“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这些事件都很清楚,就不必多费口舌了。文中只一个生僻字“耨”。简单讲解一下后诵读五遍,今天的内容就这些。
女儿说她不同意孟子对梁惠王说的施“仁政”的主张。女儿认为,战国时期,各国都想称霸中原,甚至想一统天下,经常发生战争,孟子的主张在那个时期根本没办法实施。
我也对女儿大体讲了一下自己的观点:孟子游说诸国所宣讲的“王道”、“仁政”在那个时代的确无法全面实施。那时候,国君们迫切想要知道的是如何“王天下”,而非做了王之后如何施“王道”。而且他的主张比较理想化,那时候没有哪个国君会真正采用。孟子是个思想家而非政治家,思想家为人们指出了一种最佳行为方式,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上起到的是指导作用。而那些辅助国君治理国家,平衡国内外各种利害关系是政治家做的事。有机会我们可以读一下一部记录著名政治家晏子言行的书—《晏子春秋》。
其实从女儿学习第一节开始我就从她的神情中看出她有这样的疑问了,经过几个星期的学习、思考,今天完整地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她能有这样的观点,我非常高兴,说明女儿不是在被动地被灌输一些东西,她自己的确是动了脑筋的,有自己的想法,就连孟子自己都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呢。像这样带着疑问和好奇的心去学习,会学到更多的东西。
其余几天每天抽出7、8分钟诵读《孟子.梁惠王》第五节五遍。
儿子最近特别迷袁腾飞讲的《这个历史挺靠谱》和《两宋风云》,所以本周不安排更多的内容,以免贪多嚼不烂。 -tianqi(酷酷) 2015-1-31 这个星期课堂上主要是全面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有一个6岁的小学员真叫人感动,虽然有许多内容他以前都没学过,但整堂课都跟着老师认认真真在复习,还对老师说“我要是背不下来就读14遍,读完14遍就背下来了”。小小年纪,这种坚持和专注真是让我由衷地敬佩啊!可以想见他的妈妈在家里也是付出了许多心血的。
在复习的过程中,老师提问“鬓皤对眉绿”是什么意思。儿子居然忘记了,这个虽然儿子没在课堂上学过,但我在家给儿子补课的时候讲过的。后来儿子对我说因为不是老师讲的,所以他印象不深。哎,我懂了——老师的归老师,妈妈的归妈妈。我以后也不要费力气为他补以前没学过的课了(好在没学过的也不多)。 ^0^
自学部分:
周一PA Day,在家学了《孟子.梁惠王(上)》 第六节。照例每天抽7、8分钟时间诵读五遍。
前一个周女儿对孟子“仁政”的疑问我发邮件请教了老师,老师很认真地回复了,我要好好学习一下。征得老师的同意,把老师的回复贴在这里:
终于有一点时间可以写一写关于《孟子》的问题,拖了好久。XXX对孟子的评论和司马迁一样,其实历史上讨论的也不少,我所学浅薄,只能说说我个人的想法,可能未够精准或深刻,还请见谅。
孟子对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反复宣讲仁义,是不是太过迂阔,不切实际,这终要归于“仁”的定义。 在春秋战国这个特定的时代场景下,富国强兵、百姓乐业可算是一种“仁”,但若将聚焦的镜头拉长,一个时代拉阔成千年,彼时彼地之仁便要经受更严苛的考验。孟子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即便他并无“我的思想要在千百年后依然闪耀”的想法,依然将“千年”与“天下”作为“仁义”的坐标,而不计一时一地的成败。苏秦张仪可算是当时最有事功的谋臣,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历史地位又怎能与失败又失意之孟子相提并论?一时一地的政治贡献,如不能长久地益于天下人,那么在后世来说,自然不能以仁许之。
和我们今天感受到的光明照耀、泽被天下的儒家思想不同的是,孟子在生前并不能预见身后千百年后儒家学说的发扬光大,甚至在他有生之年,杨朱墨翟之学远远比儒学更为人所接受,儒学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如若不是孟子的迂阔,不是他面对诸侯国间强龙恶虎的争夺依然坚持仁义治国的主张,将孔子的精神血脉传承下去,儒学自孔子之后也许从此式微,或需等待更久才能复兴。或者我可以说,与其说孟子周游列国是为了以仁义帮助诸国君达成富强,无若说他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诸国实践而使仁义之道绵延不息,万世不绝。迂阔的孟子当年没有奉上“富强”,而是通过千百年对国人价值观的正面激励,而不朽。若他所做的不外乎苏秦张仪之事,那么今天享有之名也不过苏秦张仪之流。而从历史经验看,既富且强的秦国,倏忽二世而亡,不正验证了孟子仁义治国的学说吗。
而孟子本身,其实具备相当的俗世智慧,若论为政,恐怕也不在普通重臣之下。若论洞察人心,更是炉火纯青。你们继续读《孟子》,就会看到他批评墨子(爱每一个人就像爱自己的亲人,这其实是做不到的,更何况以国人人性,更是扞格),批评许行(事必躬亲,尤其是从事农业劳动,在当时已经违反社会分工),等等。事实上,墨子死后,墨家众徒立刻作鸟兽散,墨子的影响力因为学派思想的巨大局限,也确实仅限于他生前。至于许行,如果我们不读《孟子》,还能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个人吗?孟子如真的得到某国国君重用,除仁义之道外,关乎事功的手段必然也懂得使用。但孰高孰低,孰轻孰重,他心里清楚,不会为事功而妥协,有仁义在先,才可以使用谋略;有仁义为纲,才可以调遣手段。这也是为什么他不会以“富国强兵”作为游说诸国的凭借,而看似不切实际地反复宣说仁义。
此外,儒家的传统是内圣外王。孟子的学说中二者兼备,而更偏向“内圣”。或者我可以说,孟子的迂阔,一部分在于他的内圣学说。杨国荣老师有两句话说得好,“文化体系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多地以价值观念为中介.” “从孔子的仁道到孟子的仁政,儒家的道德哲学进一步展开为政治哲学,后者在历史上形成了难以抹去的影响。" 换句话说,孟子的价值不在于他帮助达成某诸侯国的富强,而在于他提供的观念——”内圣“一面的观念,一直激励历代儒生的人格塑造(这些我们太熟悉了,“舍生取义”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外王“一面的观念,在孟子生前并没有发挥价值,而是在后世真正发扬光大。
不知我写的这些,是否能部分解答XXX的问题。或许她会开始明白用更复杂的体系和标准来衡量古人的行为? -tianqi(酷酷) 2015-2-8 这个星期征得了儿子的同意,没有去学堂上课。学堂这次主要是彩排春节演出的节目。儿子因故不能参加演出,去了看别的同学都有各自的角色,自己在旁边反而更无聊。
自学部分:
本周复习前面学过的《孟子》第五、六节。每天诵读几遍。
前段时间为了参加比赛而强化背诵的近百首诗词也要循序温习一下。
另外,这个星期,我为孩子们选出两篇散文——给女儿选了法国小说家阿纳托尔.法朗士的《送你一朵玫瑰花》;给儿子选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鹌鹑》。熟读文章,并把文章里生动优美的词汇划出来好生记住,这个任务交给孩子们自己去完成。
我随手翻看了一下近半年多来孩子们读过的书,发现二、三十万字的书已经读过几本了。日积月累的力量真是不可忽视啊!我忽然意识到:孩子们的中文真的还不错了。 -tianqi(酷酷) 2015-2-14 今天学堂上老师讲了《三字经》里宋朝的部分,给小学员们看了历史地图,了解了宋、辽、金的地域,还讲了许多历史典故。儿子因为听过袁腾飞讲的“两宋风云”,所以对宋朝的历史知道得多一些。当老师提到后周最后一个皇帝柴荣的时候,儿子还说柴进是柴荣的后代。呵呵,儿子最近正迷着《水浒》呢。
《三字经》里的内容对儿子来说很简单,儿子最喜欢的就是听老师讲历史故事。
自学部分:
上个星期因为过年,没有学新的东西。只给女儿留了一篇法国作家蒙田的散文《热爱生命》。 儿子迷着青少版《水浒》,这本近30万字的书已经读完三分之二了。女儿正读《岳飞传》,也快读完了。
这个星期除了留给女儿一篇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的散文《论求知》外,还学习了《孟子.梁惠王(上)》第七节。
孟子还是一如既往的有趣和善于辩论,可是齐宣王却没有梁惠王那般可爱了。一个“仁术”,孟子把齐宣王的人品定格在了“伪善”上。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几句简单的对话,就使得几个人物的特点跃然纸上,简直鲜活起来。
女儿注意到了孟子在这一节中说话的态度和前面几节有所不同。很好。如果能将经典的书籍反复地阅读,相信女儿以后会有更大的收获。 -tianqi(酷酷) 20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