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Vancouver

Topic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箫涩音中萧瑟景 落日楼台一笛风 嗜欲息兮无由生 笑傲江湖转首空 高山流水何处觅 琴筝箫瑟俱含情 (前言)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前言
    关于音乐,我所知的甚少,甚至可以说五音不识,这一直是我心中的遗憾。尽管如此,对于音乐,我却始终心神往之。每闻佳音,便也欣然陶醉,虽不致“三月不知肉味”,却也有“余音绕梁”、如醉如痴之感。
    人们习惯将音乐分为雅俗,所谓“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我们不否认,音乐确实有的典雅曼妙,有的通俗上口,但所谓俗雅,有时也并不分明。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音乐多来自于民间,常是人们发自心底的歌哭,无论是诗经,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多为民间传唱而得流芳千古,许多美妙的乐曲更是为民间教坊之作,论俗似不可谓不俗,然论雅却典雅得近乎仙音。
    音乐中我独爱中国古典乐。也许是我喜欢古诗继而钟情于古乐的原因吧。原本,诗与歌及一切艺术都是人类用以表达心声的。《尚书》中就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这样写到: “我的歌又将坐在你的眼睛的瞳人里,将你的视线带入万物的心里。当我的声音因死亡而沉寂时,我的歌仍将在你活泼的心中唱着。”我相信,音乐必须是用心灵去聆听的。即使我们不懂得宫、商、角、徵、羽,也一样可以领会那些美妙的音符。不是吗?樵夫子期一样识得高山流水。
    虽说“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但我以为在空谷中若能以山水交融古乐的共鸣也是一种浮起灵魂的清音。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箫涩音中萧瑟景 1/6(zhua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箫涩音中萧瑟景

        天同出版社(邵义强1984台湾)的有关音乐欣赏的书,把笛子和锣作为中国代表性的民族乐器。笛子实际上从西域传入,箫才应该是一种典型中国乐器。《尚书》中就有箫的记载,唐末以前古籍中“箫"都是指“排箫",上海音乐学院的东方乐器陈列馆中就有几千年前的石制排箫。後来约在汉代排箫分开成单管洞箫,箫因为先在四川、甘肃一带盛行,故当时称羌笛或竖笛。古籍中提到的[上竹下逐](读作“笛")就是现在箫的样子。唐末其间,人们渐把竖吹的古笛称“箫",而把原来叫作“横吹"的管乐器称“笛"。
      从乐器学的角度讲,箫是劈开振动,笛是薄膜振动,声音也相去甚远。 (宋)苏轼《前赤壁赋》中有道人吹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段描写很形象地表现出箫的声音:温和有些迷茫,含蓄甚至有些幽怨。有人不喜欢笛子的高亢,有人不喜欢云锣的嘹亮,也有人不喜欢琵琶的细碎精致,但很少有人不喜欢箫的音色:渗透力强,沉稳而且柔韧。可以说箫的音色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相通。
      箫为竹制,贯通无膜。普通的前五後一有六个孔,专业的有八孔能吹半音。箫的长度随调性不同而异,越长越重的箫调性越低,这样容易共振也容易吹奏。C(F)调的箫是最长最重的,普通的箫一般是D(G)调。有些精致的箫分成两节或三节,中间用金属套环联结,大概变沉重了更容易吹奏。北方的箫是金黄色,象梆笛一样有紫线缠的节记,如天津静海箫。南方产的箫通体是紫褐色,象苏州的龙凤箫。我国制箫的地区很多,贵州省玉屏县制作的箫(始於明朝万历年间)更是出类拔萃。箫富有表现力,但音量小,低音时较微弱难吹,中音区柔和而圆润是最常用的音区,高音区较紧张,效果不好运用。
      魏武曹操《观沧海》云“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我想可用“箫涩"来形容箫声:涩涩的有种要擦伤喉咙一般的伤感。吹箫一定要平心静气,你想要把整根竹杆吹得共振起来,非得用硬,细,韧的气流。若用蛮劲吹,只能发出败革般的一声闷响。箫真的很难吹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杜牧《寄扬州韩倬判官》,够迷茫的吧?其实箫也许是最容易学的乐器啦。只要有人教了音阶就可以吹出曲调来。箫是很有诗意的乐器,有汉武帝《秋风辞》为证: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清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无独有偶,(宋)徐元杰《湖上》:
      花开红树乱啼莺,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情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两首诗一悲一喜,一秋一春,诗中有了箫鼓就有了音乐感。词里也有可唱的词牌“凤箫吟"。
      箫声的韧性也可视为对爱情的忠贞。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说: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清)黄仲则《绮怀》有“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
      几回月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唐)李商隐的《银河吹笙》则隐含深情: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不需浪作(丝侯)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笙箫同一理,(汉)刘向《列仙传》载,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生女时得绿玉,起名“弄玉"。弄玉好笙,常言必嫁笙之高手为妻。一日弄玉弄笙,外面有和音。秦公召入,是精通箫的太华山的萧史,退之。弄玉道,箫笙皆一理。再召,吹箫一曲,百鸟齐舞,遂与之婚。萧史日不食火粒,只饮酒少许。弄玉习其导气之法,数年亦不进烟火。萧史与弄玉于凤台和奏。左盘龙,右飞凤。萧史驾龙,弄玉驾凤飞天而去。这就是脍炙人口的“乘龙快婿"的故事。
      在唐代,箫又称“尺八管",因其长度为唐尺,一尺八寸,今日本仍广为流传,以“尺八"名之。
      在武侠小说里箫往往作为武器的。
      (清)龚自珍《漫感》一箫一剑有侠士气: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他在去世前两年(1839已亥年,时年48岁)写的《已亥杂诗(第96首)》感叹自己一生怀才不遇: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後,万千哀乐集今朝。
      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黄老邪也会弄剑箫: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他的武器是玉箫,他还有一套《碧海潮生曲》含有上乘内功。让我们再来拜读金学经文吧:
      “这套曲子模拟大海浩淼,万里无波,远处潮水缓缓推近,渐近渐快,其后洪涛汹涌,白浪连山,而潮水中鱼跃鲸浮,海面上风啸鸥飞,再加上水
      妖海怪,群魔弄潮,忽而冰山飘至,忽而热海如沸,极尽变幻之能事,而潮退后水平如镜,海底却又是暗流湍急,于无声处隐伏凶险,更令聆曲者不知不觉而入伏,尤为防不胜防。"
      嘿嘿,黄药师用箫声诱惑周伯通,声音宛转柔媚:“箫声调子斗变,似浅笑,似低诉,柔靡万端。"“那洞箫声情致飘忽,缠绵宛转,便似一个女子 一会儿叹息,一会儿呻吟,一会儿又软语温存、柔声叫唤。"
      吹箫最难的是吹出低沉稳弱的声音,金经也提到:“箫声愈来愈细,几乎难以听闻。郭靖停竹凝听。哪知这正是黄药师的厉害之处,箫声愈轻,诱力愈大。"
      箫作为乐器也有弱点,吹长箫时手指要分开得足够长,还得按实箫孔别漏音。要是肺活量不足,倾刻就会头晕眼花。可能是“内功"不足吧?
      用箫吹古曲比较合适,较出名的是《枫桥夜泊》,《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之“江楼钟鼓"“月上东山"。王维《阳关三叠》“劝君更进一
      杯酒",还有刘禹锡《竹枝词》“道是无晴却有晴"也不错。近代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容易吹奏。流行歌曲可用箫吹的有《一翦梅》
      高洁激越,《射雕英雄传之铁血丹心》苍凉广阔,甚至童安格《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用箫模仿主音长笛也惟妙惟肖。罗大佑的《追梦人》“当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呵,真是别有韵味。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红楼梦洞箫音乐专辑: 谭炎健——葬花吟
      • 红楼梦洞箫音乐专辑 谭炎健——枉凝眉
    • 落日楼台一笛风 2/6(zhua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庄子说过,西方的神鸟凤凰飞往南海,一路上非清泉(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栖,非竹子开花结的练果不食,保持了一种高洁的态度。按中国传统说法,竹子这种植物也具有人的种种美德。一是谦虚而坚强,有“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南朝梁)江淹《郑阮公诗》,还有清朝郑板桥《郑板桥集.补遗》赞扬竹子:“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竹子的另一美德是“有节”,这个“节”不是节疤,而是陶渊明“高操非所攀,深得固穷节”安贫乐道的节操,也是(南朝宋)鲍照《代出蓟门北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的节义,更是文天祥《正气歌》“时穷乃节现,一一垂丹青”的气节。古代用竹简记录历史,需要把竹片烤干,烘出“汗青”。宋末文天祥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概,而明末抗清英雄张家玉的《军中夜感》与之一脉相承: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呵呵,竹子真是一种“神圣”的植物,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那么用竹子作的乐器----笛子也就有了神秘的色彩。
        我写过一篇《箫瑟音中萧瑟景》,讲了关于箫的体会,这次讲讲笛子。笛和箫外表相似,但其发音原理,演奏法,音色等有很大区别。箫又称洞箫,竖吹,是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气鸣乐器,为中国独有。笛也称横笛,横吹,是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虽是古代西域传来的乐器,现已成为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据记载,中国古代蕲州(现在是湖北蕲春)出产的贡品竹子最适合作笛子,韩愈《郑群赠[上竹下覃]》称赞说“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环奇。携来当画不得卧,一府传看黄琉璃。体坚色净又藏节,尽眼凝滑无瑕疵”,嘿嘿,竹子居然象黄琉璃。(晋)伏滔在《长笛赋序》中也说他发现了“良竹”,做了个“奇声独绝”的长笛。
        笛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以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也可以表现出舒缓平和或急促跳跃等不同旋律。如果从音高上分类,一般分为曲笛,梆笛和中笛。曲笛较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比较端细,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分布于中国北方。中笛介于两者之间。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有“深秋帘落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江南烟雨,恐怕是曲笛吹奏的。明朝文征明《中秋》的笛声更是温柔多情:横笛何人夜倚楼?小庭月色正中秋。凉风吹堕双桐影,遍地碧阴如水流。
        北方苍凉壮阔,笛声的风格也就迥然不同了。请听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还有王之涣《登鹳雀楼》里空旷的羌笛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笛子经常用在边关军队里,这种描述在古诗中俯仰皆是:象(唐)陈羽《从军行》“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唐)李颀《古意》“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王维《陇头吟》“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宋)陆游《关山月》“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唐)李益《从军行》吹奏的是感叹旅途艰辛的曲子《行路难》: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石责]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行路难,行路难!琴,筝,箫,瑟,笛都有思乡之曲。(唐)《长安秋望》赵[暇左换古读xia2]有“鲈鱼莼菜”的秋风思(嘿嘿,你们去问问天涯里的鲈鱼莼菜这家伙吧):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有了故园情思: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竹笛》时,听到《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惜别朋友时听到的笛声也分外凄凉: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虽然白居易《琵琶行》不开心时,说竹笛“呕哑嘲哳难为听”。黄庭坚《观化》“邻笛风飘月中起,碧云为我作愁天”也听得发愁。一般情况下,笛声的空灵飘逸还让人心旷神怡。黄庭坚就有《登快阁》“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王安石兴致勃勃地《游杭州圣果寺》:浮云连海气,落日动湖光。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
        (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坦坦荡荡堪称咏笛经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还有(东汉)马融《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夸笛声象“龙吟”呢。(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说竹子既不学那湘妃斑竹的儿女情长,也不进官家自媚求荣,而要去“龙吟”,颇得竹和笛的神韵:竹生荒野外,捎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嗜欲息兮无由生 3/6 (zhua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纸上“谈”琴(一)
        
        琴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据上古传说中黄帝的乐官伶伦在西方昆山听到五只凤凰鸣叫(见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因此创造音律。
        据此神农氏则发明了五弦琴。春秋的孔子以琴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他有弟子三千,通“六艺”会弹琴的就有72人。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发现不同等分的一跟弦,发出声音的频率会有规律地变化,他提出纯律理论,发明了Monochord(单弦琴)。同时的中国,据《国语.周语》记载,乐官伶州鸠提出十二音律(就是绝对音高)“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时的琴还是五弦琴,取五音(就是音阶名,相当于现代的C,D,E,G,A)“宫,商,角,徵,羽”,
        大约到了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代,琴变成了七弦。

      琴体一般是桐木制成,因为传说中凤凰非梧桐不栖,桐木也就被看成有灵性的木头,杜甫《君不见简苏蹊》说:
        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树中琴瑟,一斛旧水藏蛟龙。
        七弦琴经常叫作焦尾琴,焦桐,这里还有个故事。《后汉书.蔡邕传》记载,有次蔡邕见人烧木头,他听到烧火的声音,知道那是块做琴的良木,赶紧把木头抢救出来,果然制成一部好琴。这琴的尾部还是焦的呢,人称“焦尾琴”。胡宿也有诗《长卿》“已托焦桐传密意,更因残札寄遗忠”。蔡邕是抚琴大家,著《琴操》。他的女儿蔡文姬更是家学渊源,流落匈奴时作名曲《胡笳十八拍》,后来被梁羽生夸张成为天山派大侠凌未风的成名剑法。金庸也这么夸张地说过,衡山派掌门人莫大先生爱拉胡琴,“琴中藏剑,剑发琴音”这八字,正是他老先生武功的写照。
        明朝刘伯温《郁离子》讲了这么个寓言,有个人叫侨的乐工,他用优良桐木做了一部好琴献给官府的乐师。乐师们扫了一眼,居然说“弗古”,把他打发走了。侨请人在琴上刻了古色古香的花纹和篆字,在地下埋了一年。第二年装在匣子里再献上去,乐师们一看是“古”琴,都赞不绝口。侨又好气又好笑,觉得尸位素餐的家伙们太多了,世道不对,就逃进深山隐居起来。
        嘿嘿,作为琴体的桐木就这么被神化了。柳宗元在《初夜坐赠吴武陵》赞叹桐琴清越高洁的音色: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若人报奇音,朱弦[丝恒]梧桐。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琴是弦乐器族的弹拨鸣弦乐器,发音浑厚深沉,余音悠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琴的演奏技巧复杂,有滑音,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现力十分丰富。古时候常作为文人吟唱的伴奏乐器。
        《南史》记载,南朝梁的江洪有文才,一次夜里与友人相会,相约刻烛为诗,就是在蜡烛上取一寸作记号,每烧到记号就打铜钵作四韵诗,“响灭则成诗”。江洪作《江行》:
        潮落晚洲出,浪罢沙成文。挟琴上高岸,望月弹明君。
        嘿嘿,夜里望月弹奏《明君辞》,缅怀王昭君,真是文人雅趣。(唐)李群玉也有诗《书院二小松》赞道: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常伴读书人。
        宋)苏东坡看来也是抚琴高手,在《琴诗》讲了手于琴的关系,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弹琴要沐浴更衣熏香,象诸葛亮耍空城计时那样心平气和,当时司马懿仔细听琴声一丝不乱,才心怀疑虑赶紧撤退了。也许在夜深人静,万赖俱寂的时候最适合弹琴吧,这里就有几位古代夜猫子常常在夜里弹琴:
        (魏)曹丕一首《燕歌行》韵味十足,这是其中几句:贱妾萤萤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林。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魏)王桀《七哀诗》: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魏)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南朝齐)谢[月兆]《和王中丞闻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箫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南朝齐)谢[月兆]《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
        (唐)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酬张少府》: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唐)李颀《琴歌》: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坐无言星欲稀。
        (唐)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这首诗被奥地利作曲家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谱入他的第九交响曲《大地之歌》的第六乐章“告别”。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隋)王申礼《赋得岩穴无结构》也捧琴待客呢:早梅香野径,清涧响邱琴。独有栖迟客,留连芳柱心。
        (唐)韩愈《听颖师弹琴》听得心旷神怡: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金庸大侠在《笑傲江湖》中有两段描述琴箫合奏的甚为精彩,先是令狐冲和仪琳在荒野见刘正风曲洋临死前合奏《笑傲江湖》:
        琴声不断传来,甚是优雅,过得片刻,有几下柔和的箫声夹入琴韵之中。七弦琴的琴音和平中正,夹着清幽的洞箫,更是动人,琴韵箫声似在一问一答,同时渐渐移近。。。
        只听琴音渐渐高亢,箫声却慢慢低沉下去,但箫声低而不断,有如游丝随风飘荡,却连绵不绝,更增回肠荡气之意。。。
        忽听瑶琴中突然发出锵锵之音,似有杀伐之意,但箫声仍是温雅婉转。过了一会,琴声也转柔和,两音忽高忽低,蓦地里琴韵箫声陡变,便如有七八具瑶琴、七八支洞箫同时在奏乐一般。琴箫之声虽然极尽繁复变幻,每个声音却又抑扬顿挫,悦耳动心。令狐冲只听得血脉贲张,忍不住便要站起身来,又听了一会,琴箫之声又是一变,箫声变了主调,那七弦琴只是玎玎当当的伴奏,但箫声却愈来愈高。令狐冲心中莫名其妙的感到一阵酸楚,侧头看仪琳时,只见她泪水正涔涔而下。
        突然间铮的一声急响,琴音立止,箫声也即住了。霎时间四下里一片寂静,唯见明月当空,树影在地。
        后面还有一段是在洛阳绿竹翁住处听盈盈奏《笑傲江湖》:
        到后来越转越高,那琴韵竟然履险如夷,举重若轻,毫不费力的便转了上去。令狐冲又惊又喜,依稀记得便是那天晚上所听到曲洋所奏的琴韵。这一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温柔雅致,令狐冲虽不明乐理,但觉这位婆婆所奏,和曲洋所奏的曲调虽同,意趣却大有差别。这婆婆所奏的曲调平和中正,令人听着只觉音乐之美,却无曲洋所奏热血如沸的激奋。奏了良久,琴韵渐缓,似乎乐音在不住远去,倒像奏琴之人走出了数十丈之遥,又走到数里之外,细微几不可再闻。。。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王元霸、岳不群等虽都不懂音律,却也不禁心驰神醉。易师爷更是犹如丧魂落魄一般。
        嘿嘿,弹琴最忌心浮气噪,当盈盈见了令狐冲时心旌摇荡,连琴也弹不好了:
        正讶异间,琴弦拍的一下,又断了一根。盈盈一怔,将瑶琴推开,嗔道:“你坐在人家身边,只是捣乱,这琴哪里还弹得成?”令狐冲心道:“我安安静静的坐着,几时捣乱过了?”随即明白:“你自己心神不定,便来怪我。”
        (明)徐文长好象会吹无孔箫也会弹无弦琴嘛,你看他的《青天歌》,酣畅淋漓尽得“笑傲江湖”本意:
        三尺云[王敖]十二徵,历尽劫难混元留。玉音琅琅绝郑音,雅清偏贯达人心。我从一得鬼神辅,入地上天超古今。纵横自在无约束,心不贪荣身不辱。
        同唱壶中白雪歌,静调世外阳春曲。我家此曲皆自然,管无空兮琴无弦。得来惊觉浮生梦,昼夜清音洞满天。
        在这里“徵”是琴的外侧十二个圆形标志,代表十二音律。那徐为什么要“绝郑音”呢?原来是孔子对《诗经.郑风》深恶痛绝,称其为淫乐。嘿嘿,是这样吗?郑风是郑国地区的民歌。《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这就是段誉的好妹妹木婉清名字的来历了。《郑风》还有“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称赞美女容貌如同木瑾花。《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嘿嘿嘿,路上遇见美女,毛头小伙子情不自禁地去拉人家袖子,怪不得老夫子受不了。八十年代初,郑绪岚突破了美声和民族唱法的藩篱,首先用通俗唱法的气声唱法把《太阳岛上》唱红了全国。说实话这首歌的歌词太夸张,还有口号化的痕迹,就这样了,“正统”音乐的老教授们还是受不了,批评其为“郑音”。这“郑”可不是郑绪岚的“郑”,而是《郑风》的“郑”,简言之就是“淫词滥调”。嘿嘿,现在“音乐的阶级斗争性”这种荒谬的说法离我们远多了。
        (汉)蔡邕的《琴歌》为古琴的神韵作了最好的概括:练余心兮浸太清,涤恢浊兮存正灵。和液畅兮神气宁,情志泊兮心亭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中国古琴——潇湘水云 专辑:七弦一绝
      • 中国古琴——捣衣 专辑:七弦一绝
    • 笑傲江湖转首空 4/6(zhua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纸上“谈”琴(二)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滔尽红尘俗世几多娇。

      清风笑,竟惹寂寥,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苍生笑,不再寂寥,豪情还在痴痴笑笑。
      这是黄[上雨下沾]在电影《笑傲江湖》里的歌词,豁达坦然又豪气纵生。据金庸老爷子的“考证”,“笑傲江湖曲”是魔教长老曲洋跟正教的刘正风,“醉心音律,以数年之功”合创的,曲子的主体,来自魏末嵇康《广陵散》。自来相传,嵇康死后,《广陵散》绝响。但曲洋不信这个邪,他一连掘了西汉,东汉两朝皇帝,大臣的二十九座古墓,终于在蔡邕的墓中,觅到了《广陵散》的曲谱。这才成就了《笑傲江湖曲》。嘿嘿,历史上真是这样吗?
      中国历史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当四海升平安居乐业的大一统时期,就产生大道德家,象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宋代理学大儒程颢,朱熹;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在连绵的征伐战乱与饥馑困厄中,盛产大英雄大奸雄大卖国贼的同时,也盛产大思想家,最典型的时期就是周末的春秋战国奴隶制“礼崩乐坏”百家争鸣的时期,还有清末封建制瓦解“五
      四”百家争鸣的时代。据说有人很不服气“百年老人”冰心,巴金,老舍,郭沫若,认为他们在解放后思想受到钳制,再也没有写出好的作品。其实同一时代跑到台湾的胡适,钱穆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作品了吗?他们的时代过去矣,就算是鲁迅活到那时候也会变的庸庸碌碌,顶多是个善于考据的学问家罢了。
      嘿嘿,扯远了。汉末群雄并起,旧的道统被砸得粉碎,又到了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这时有几个文人,对现实不满,又不想去作“三姓家奴”,就躲进林子里喝酒聊天,号称“竹林七贤”。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这些人都蔑视权贵,各有各的“荒唐”事。阮籍会用“青白眼看人”,皇帝征他去作官他就“醉死”装傻。刘伶到处带着酒瓶,让别人“我醉死了就地埋我”。嵇康字中散,字叔夜,“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他“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篇》。后来的李白也在《襄阳歌》里称赞他“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清)沈德潜称赞他的四言诗“时多俊语,尤为晋人先声”。嵇康在古琴上成就也很高,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东汉蔡邕
      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可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当时做大官的钟会慕名去拜访他,嵇康自顾自打铁,不予理会。钟会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离去。嵇康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愤愤地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最后“竹林七贤”还是抵抗不了世俗的统治。那个从小聪明伶俐“王戎识李”的王戎,居然变成了吝啬兼工于心计的富家翁,他担心自家的甜李子种子外传,就晚上和老婆一起在灯下把自家李子的核都给剔出来。阮籍在司马氏诛除曹家篡位时立功当官,居然成了关内侯。山涛因为跟司马懿的皇后有亲戚关系当上了大官,跟裴秀,钟会“并申款昵”。他不知怎么的突然念起了老朋友,想把这个“吏部郎”的官位让给嵇康。嵇康十分厌恶,写了义正辞严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痛斥司马氏残杀异己,讥讽山涛(巨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提出“非汤武而薄周礼”不理会司马氏的统治,终于被司马昭杀害。
      据《世说新语.雅量》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他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请以为师”,但未被允许,使“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本传》。
      嵇康除了以弹奏《广陵散》闻名外,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这就是《琴赋》与《声无哀乐论》。《琴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声无哀乐论》是作者对儒家“音乐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闪烁着嵇康对音乐的真知灼见。 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事实上,琴曲《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说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是描
      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这个传说,蔡邕(又是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韩策二》等正史记载,聂政,古代著名刺客,战国时韩国大夫严仲子派他去刺杀宰相韩傀。《战国策.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就说“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著名古琴家管平湖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世。
      据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的描述,《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我听起来,有时几乎中断,有时突然又奇峰乍起,孤绝而奇异,极具有战斗杀伐气氛。怪不得大儒朱熹这么批评:“琴家最取《广陵散》操。以其观之,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意”。嘿嘿,“臣凌君”又算什么了: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电影《笑傲江湖二.东方不败》)
      金庸《笑傲江湖》的生花妙笔又使《广陵散》名声大噪。
      《广陵散》于今绝矣!?《笑傲江湖》于今绝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高山流水何处觅 5/6(zhua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纸上“谈”琴(三)
        
      琴是种有“灵性”的乐器,虽然同一曲调,不同的人弹起来会有不同的意趣,而不同的人听起来也会有不同的感受。金庸《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虽于音律一窍不通,但因他胸襟豁达之故,初次学奏《碧霄吟》就洋洋然颇有青天一碧、万里无云的空阔气象。
        当年晋平公一时心血来潮,要师旷弹奏《清徵》,师旷勉强奏了。晋平公又要听《清角》,师旷说:“这曲子是黄帝在西泰山大会天下鬼神之曲,不能随便演奏”。晋平公不干了,师旷不得已弹奏了《清角》。没想到突然间风云变色,《韩非子》记载说“帷幕撕裂,祭器粉碎,瓦片堕落。宾客抱头鼠窜;晋平公趴在地上,抖得象筛糠一样”。接着是晋国亢旱,赤地三年,晋平公也身染重病。哇哇真是恐怖呀,悟性根基浅的人不配听天乐。
        学弹琴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活动,需要心情也需要能力。琴为心声,营营苟且者,不会有心情去弹琴;野心勃勃者,虽故作风雅也不会有感悟力去弹琴。如此说来,能弹好琴或碰上能欣赏琴的人可就不容易了,谓之“知音”。
        。。。令狐冲道:“弟子听到的是两个人琴箫合奏,一人抚琴,一人吹箫,奏的便是这《笑傲江湖之曲》……”他这句话未说完,绿竹丛中传出铮铮铮三响琴音,那婆婆的语音极低极低,隐隐约约的似乎听得她说:“琴箫合奏,世上哪里去找这一个人去?”。。。
        李白《古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杜甫《南征》也慨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都是说知音难寻。据《列子.汤问》载,俞伯牙仕行汉江口,夜里对月弹琴时忽然弦断,疑有刺客,原来是樵夫钟子期在听。当伯牙奏《高山》时,子期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奏《流水》时,子期叹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大喜,引为知己。第二年伯牙来寻子期,得知他已染疴身亡,大恸,毁琴誓不再弹。嵇康《琴赋》说“伯牙挥手,钟期听声”,就是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嵇康在《赠秀才入军》也感叹过:“鸣琴在御,谁与鼓弹。仰慕同趣,其馨如兰。佳人不存,能不咏叹?”岳飞《小重山》叹:故乡松竹老,阻归路,心事欲付瑶琴,知音少,弦断谁听?
        刘长卿《弹琴》时,也叹道: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隋)孔德绍《夜宿荒村》弹琴时真够寂寞的:抚弦无人听,对酒时独斟。故乡万里绝,穷愁百虑侵。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怀想起老友: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嘿嘿,有工夫到“竹露荷风”网站http://www.lotus.net.cn去找找知音吧)
        古代名琴中,西汉司马相如有“绿绮(qi3)”(那时还没有东汉的“焦尾琴”)。李白诗《听蜀僧浚弹琴》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还有杜甫《琴台》:茂陵多病後,尚爱卓文君。。。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这两首诗讲的都是“凤求凰”的故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子长卿,他回四川省亲,在富翁卓王孙家见到了卓的女儿,才貌双全又刚刚寡居的卓文君,心慕之,当堂用绿绮琴弹唱《琴歌.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将悟今兮开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hang2)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zi1)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唱得真够大胆炽烈,好在“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关雎》,文君听了,“心悦而好之”,当天“夜奔相如”,成了一段佳话。
        嘿嘿,这个《琴歌》多半是後人伪托。我听过磁带,还有另一个来自近代《梅庵琴谱》(南通徐立荪传谱)的《凤求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使我沦亡。
           李白还有《长相思》也讲这个故事: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金庸《笑傲江湖》中,水火不容的名门正派刘正风与魔教曲洋因音律而心意相通,结成知交,共谱《笑傲江湖曲》。刘死到临头了还在为曲洋抗辩,这可真是爱琴者的心声:刘正风淡淡一笑,说道:“岳师兄,你不喜音律,不明白小弟的意思。言语文字可以撒谎作伪,琴箫之音却是心声,万万装不得假。小弟和曲大哥相交,以琴箫唱和,心意互通。”“我深知他性行高洁,大有光风霁月的襟怀。刘正风不但对他钦佩,抑且仰慕。刘某虽是一介鄙夫,却决计不肯加害这位君子。”
        嘿嘿,五岳剑派这些俗人,怎么能够理解刘曲以音律相交的高情雅致?见到了知音,那还不心花怒放?(唐)李颀在房[王官]家里作客,听董大董庭兰弹琴,不仅赞其“高才脱略名与利”,还“日夕望君抱琴至”《听董大弹胡笳兼语弄房给事》。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听见风竹响,怀念老友的琴声:“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还有对酒弹琴的雅趣: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中国古筝——高山流水
      • 中国古筝——出水莲
    • 琴筝箫瑟俱含情 6/69zhua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纸上“谈”琴(四)

      嘿嘿嘿,曹刿老头子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琴三次后,那些“浩然之气”也就衰竭了。还好当我去读关于筝和瑟的诗文时,发现筝瑟的音色不象古琴那样孤高,更适合表达温柔细腻的情感。哈哈,原来筝和瑟是两种谈情说爱的好东西呀。
      古代东吴有《吴谣》“曲有误,周郎顾”讲的是周瑜的故事。周瑜风流俊赏精通音律,当他听到有人弹曲错了就回头去看一眼。因此怀春的少女在弹筝时,为了吸引周郎的注意就故意弹错音符。嘿嘿,苏东坡说有的MM会“暗抬星眼掷儿郎”,原来周郎的媚眼也这样厉害呀。唐朝李端的《听筝》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除了琴以外,中国的民族乐器还有筝和瑟也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弹拨鸣弦乐器。琴与筝瑟在外形上最大的区别是琴弦中无柱,而筝瑟都是一弦一柱的。可别小看了这些柱,有了它们,筝瑟的音域就宽广得多了,音色更富于变化,表现力也更丰富了。筝和瑟既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伴奏。筝传说是秦始皇时修长城的大将蒙恬发明的,因次也叫“秦筝”。古筝有十二或十三跟弦,按五声音阶定弦,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筝的音色清脆悦耳,比较高亢。在金庸《射雕英雄传》中西毒欧阳锋曾以铁筝与黄药师的玉箫和洪七公的啸声(花腔男高音?)相抗衡。
      相传伏羲氏发明了50根弦的琴,黄帝觉得声音太过悲凉,改为25根弦,这也许就是后世的“瑟”了。
      至于筝和瑟音色的区别,曹植《箜篌引》指出: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根据唐朝柳中庸《听筝》的描述,筝的音色既可以慷慨悲壮,也可以有细碎的呜咽之声: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唐)王昌龄《听流水人调子》时,筝声伴随着夜月乡愁: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在《弃妇篇》里,曹植笔下的弃妇夜里独自抚筝,凄凉而且寂寞:
      搴帷更摄带,抚弦弹鸣筝。

      慷慨有余音,要妙悲且清。
      (唐)王维《秋夜曲》中,有怨妇无可奈何地弄筝埋怨: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唐)白居易的《夜筝》真是别有深情:
      紫绣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外门里音]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宋)张先《菩萨蛮》弹湘曲更是“别有幽愁暗恨生”: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上竹下廷]秋水慢,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相比之下,瑟的声音虽然也哀怨,但温和多了。李商隐的《锦瑟》概括了瑟的特点,这里的五十弦是断掉了的二十五根瑟弦: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瑟这种乐器似乎经常拿来迎接朋友。(汉)宋子侯《董娇娆》有: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归来酬美酒,挟瑟上高堂。
      (魏)曹操《短歌行》也鼓瑟吹笙迎接朋友: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佳宾,鼓瑟吹笙。
      这诗的前四句,在《射雕英雄传》中被欧阳克用来附庸风雅向黄蓉致意。嘿嘿,好诗都给糟踏了,让人一见到就想起了下流无比的欧阳克,要用这个哄MM可能不行了。
      (唐)钱起《归雁》诗中,月夜鼓瑟也会产生乡愁: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还有《省试湘灵鼓瑟》谈到了瑟。当湘水神鼓起云和山出产的瑟时,冯夷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该诗明显出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冯夷是传说中的水神河伯,他的妻子是伏羲的女儿,大名鼎鼎的洛神[上宝盖下心]妃。帝子呢?是尧的女儿,也是舜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她们因悲哀死去的舜而泪洒斑竹,然后投水自尽成了湘水神。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不知怎么的给
      江青看上了,成了她的名字。江青有诗“江上有奇峰,锁在云雾中。寻常看不见,偶而露峥嵘。”倒还真符合她自负的性格。毛泽东为夫人题过诗一首《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嘿嘿,主席也是人嘛,当然可以有常人的爱情。这首诗的特异之处是常常被他的敌人抨击为“隐晦之作”,你自己看吧。
      嘿嘿嘿。。。

      古乐器中还有箜篌,琵琶,筑,胡笳,笙。。。林林总总各具特色。资料太少了,我还没有弄明白,以后有工夫再慢慢“谈”吧。。。

      箫涩音中萧瑟景 -- 箫

      落日楼台一笛风 -- 笛

      嗜欲息兮无由生 -- 纸上“谈”琴(一)

      笑傲江湖转首空 -- 纸上“谈”琴(二)

      高山流水何处觅 -- 纸上“谈”琴(三)

      琴筝箫瑟俱含情 -- 纸上“谈”琴(四)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筝鸣高亢清朗, 琴走低沉幽暗, 看似相去甚远但合奏起来却别有风味, 相生相克之理大抵如此. 忽然想到加国两老牌歌手ANNE MURRAY 和BRIAN ADMES, 嗓音截然不同, 但曾听过二人合唱一曲, 也是极好的.
    • 有意思 -- 多谢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