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Vancouver

Topic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北京话里的儿化音 +4

    有一个传言,北京话里的儿化音是从满语来的。其实不是。满语里面根本就没有“儿”这个发音。

    北京话里的儿化音是从老南京话来的。老南京话里面有很多儿化音。筷子不叫筷子,而叫筷儿。

    北京话其实受老南京话的影响很深,原因是北京就是明朝从南京迁都北京的结果。北京有个奇怪的地名,大栅栏。不知道北京人怎么说这个地名的外地朋友几乎不可能读对。这个词就深受南京话的影响。南京话读栅为山。至今光栅,还是用的这个读音。栏加了儿化音,因此这个地名读作“da shan laer”,而不是dazhalan。

    说远了。回到儿化音。北京话里的儿化音用处基本是这么几个:

    第一、形容小。当然经意不经意地形容一个小的东西的时候,加儿化音。比如门儿。不小的,就不能加。比如北京城门有个前门,就不能加。但是你家院子的门和城门比一定是小的,作为比较的结果,院门的前门儿,就是儿化的。即使是城门,正式的城门是大的,所以不加儿化音,比如永定门,阜成门。但是城墙便门是小的,所以西便门儿,东便门儿是加儿化音的。乒乓球儿,足球儿都是小的,加儿化音。地球是大的,不加儿化音。但是有人如果特意强调地球也不大,就可以加儿化音以示强调:比如和银河系比起来,一个小小的地球儿算什么。

    第二、又小,引申为可爱。所以可爱的,加儿化音。比如美丽的花儿。

    第三、用以和不加儿化音的单词作为区分。换句话说,带儿化音的和不带儿化音的分指两个不同事物。用儿化音以做不同名称的区分。比如金鱼,指的是观赏的那种尾巴分叉的金鱼。金鱼儿,则指的是尾巴不分叉的普通便宜鱼种。再比如北京有个地名:花市。不知道的外地朋友就会或者不加儿化音,或者把儿化音加到市的后面“花市儿”。而实际上这个地名应该读作花儿市。因为这个地方原来是卖绒花儿的,不是卖鲜花的。卖鲜花的地方叫花市儿,卖绒花儿的地方为了区别,加了儿化音,读作花儿市。

    • 👍👍👍 +1
    • 👍版主咋还不加精?汗颜,我一直读大栅(zha)栏来着。
      • 握手,我也一直那样叫
        • 我就在北京那么叫呢,他们北京人也没提醒我。过分。😂
      • 这个地名对于所有没有听过北京人怎么称呼的外地朋友来说,想读对是不可能的。
        • 北京朋友也没指正我,我也确实没听他怎么发的音。
          • 还有个常见的地名,对纯外地朋友(没有在北京生活,纯粹靠书面读)能断句断对的:东四十条。大部分外地朋友会自然地读成“东--四十--条"。 其实应该读成”东四--十条“。

            这个地方在”东四“。东四也是简称。我奶奶一直坚持用它的旧名,也就是全称--”东四牌楼“。

            北京对称的有东单,西单,也是简称,分别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

            对称的还有东四,西四,分别是东四牌楼,西四牌楼。

            在东四北面共有十四条胡同,分别称东四头条,东四二条,一直到东四十条,再到东四十四条。

            • 哈哈,我一直觉得应该是”东四十条儿" “大sha栏儿“, 有这么读的吗?
              • 东四十条,棉花上九条,椿树头条等等,凡是表述第几条胡同的地名,都不能加儿化音。大栅栏那个栅字,在口语中基本退化成sh了。你想象成sha,shi都可以。
    • 很有意思,很有收获 +1
    • 念“大石烂儿” +13
      • 这个才是“大栅栏”北京话标准读音 +2
      • 石是山的快读变音。就像栏儿laner,其实读作laer。n是不发音的快读。 +2
        • 我读“大山那儿”
          • l和n不分。:-)
            • 是有点儿,我在北京住了2,3个月,这个读音北京人能听懂
              • 北京是个移民城市(从头开始就是)。所以绝大部分人对口音完全不挑剔。能懂你说的是什么就行。
        • 越说越难。
      • 天哪,比瓦尔登湖还难。😂 +1
      • 这是正根
    • 这个我自己全凭口感(经验),还不一定对。
      • 这种东西像所有的语法一样,都是事后的总结。如果不是在那个环境里面,没有人能靠学规则能学对。
        • 的确是这样👍
    • 王自健的二班,以前在廣德樓說相聲,幾位開埸總會帯一句前門大柵欄西口…,聽的像”石”,或是”室”,我娘老家在騾馬飼,我從小一直聴成”羅馬式”
      • 你听的音对了,字你写错了。不是骡马饲,音是罗马式,但是是”骡马市“。我小的时候住在那里。
        • 我年紀大些的時候,老媽說山東人在京就住在那兒,養馬養騾的地方,我想成騾馬飼,和小時候想的羅馬式大街,真有很大的落差,中國如果沒赤化,說不定我們還是街坊
          • 没有赤化,
            倒还真不一定是那么近的邻居。我父母是文革开始后,无处安身,几经辗转才投奔了我姥姥。感谢她们大院的几位大爷大妈,文革一开始就给自己的儿女们定下了铁律:谁也不许批斗抄家。我姥姥家算是在家里能有安身之地(在外就不行了)。当然,北京本来也不大(那个时候),都总有可能搬家,变成邻居的。
            • 二姨帶著外婆輾轉搬到了廣安門外,89年4月去的時候,外婆還在,我們回台灣的幾個月後,老人家似乎是完成了心願,安心的去了
    • 很有意思👍学习了
    • 很有意思,给加个一,👍
    • 馅儿饼是咋回事哩?那天娃跟我这么说了一下,让我很impressed
      • 馅儿加儿化音是为了和陷区别。馅儿饼,陷阱。饼是大饼的简称,因此饼不加儿化音。单独说饼的时候不加儿化音。但是如果特意强调这个饼小,可以加以示强调。比如这个小糖饼儿,太小了。
        • 这样哈
      • 馅“小”?
        • 看楼上的权威解释。我做的馅儿饼不小了 😂
          • 饼比馅大呀。馅小嘛。不是说小的就加儿
    • 赞👍🏾,我补一个,公交车语音报站:大_石_烂 bj话1级: 大_石_烂儿。bj话2级: 大石烂儿。bj话3级: 大呃烂儿。bj话4级: 嗒烂儿。 bj话5级: 嗒呃~。大家自己对照😂😂
    • 有儿话音的:燈市口 ,動物園,甘家口,麵条,五道口,菜市口,树梢,门帘,房檐,出门,歇会,(老爷儿 -谁能猜出这是什么,字可能不对,音是对的
      • 不是老爷儿,而是老阳儿。字尾的n不参与儿化音。另外yan的a弱化变成了类似e的弱化元音。
        • 厉害呀,我知道 发音,不敢写字,真不知道“阳”有这发音
    • 还有些不是名词的短语,遛弯儿,找茬儿,小样儿,事儿妈 (也说事儿逼)。。。